優質作者認證招聘
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嚴峻的社會現實。 隨著法制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輕微犯罪被納入刑法範圍,導致有犯罪記錄的人數大幅增加。 然而,他們的前途和改革之路卻被犯罪記錄的“烙印”所困,如果去除了他們身上的“汙點”,刑罰的威懾作用會不會減弱?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歷年工作報告,近五年平均被判處刑罰的人數已達12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 同時,由於輕罪比例的上公升,我國刑事犯罪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2024年至2024年,兇殺、綁架、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比例下降30%以上。 其中,2024年近85%的刑事案件為三年以下刑期的輕罪。 有人稱,我國已進入“輕罪時代”,犯罪結構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一些前罪犯因交通事故等輕微犯罪而被迫忍受社會疥瘡和歧視。 同時,犯罪記錄對家庭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政治審判”上,這被稱為犯罪記錄捲入。 所謂政治審判,也是要考察你的家庭背景和政治思想表現,包括你的直系血親是否有犯罪記錄,有時甚至包括旁系血親。 這引發了關於如何平衡懲罰和教育,如何有效實現前罪犯重新融入社會,以及如何建立消除前罪犯制度的討論。
消除前罪犯制度是一種旨在使前罪犯在法律上恢復活力的機制。 其核心是,對經過一定時期、符合一定實質條件的輕罪罪犯的犯罪記錄,可以依法抹去。 在我國,由於刑罰制度單一,刑事處罰制度嚴格,如犯罪記錄報告、職業限制、政治審判等,輕罪案件往往帶來與其輕微性質不相稱的嚴重社會後果。 而這種“輕罪不輕”的情況,很容易將輕罪罪犯推向社會的對立面,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社會對消除前罪犯制度的接受度不高,對前罪犯普遍存在排斥和不信任的態度。 在就業市場上,前罪犯通常被視為“不受歡迎”的人。 目前,這一制度還處於提案和討論階段,雖然全國人大代表和法律專家的提案得到了一些積極的回應,但也面臨著更廣泛的質疑和反對。 公眾普遍認為,前罪犯不應因此而得到“減刑”或“赦免”,這可能導致社會風險增加,這已成為建立消除前罪犯制度的主要障礙。
在一些國家,消除前罪犯制度已經很完善,通過建立試用期和社群服務,在滿足一定條件後,可以使他們擺脫前罪犯的影響。 例如,在美國,一些州通過法律,允許在滿足一定條件後封存或刪除輕微犯罪的記錄,這對降低累犯率和幫助前罪犯重新融入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乙個例子是英國的《無罪犯罪記錄法》,該法也為前罪犯提供了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 這些做法不僅使法律人性化,而且有助於減少社會排斥和負面情緒。
建立刑事記錄消除制度,應採取“分級”制度,而不是“一刀切”制度。 該制度主要適用於被判處三年以下輕罪的罪犯,對性犯罪、恐怖犯罪、有組織犯罪等嚴重犯罪應保持“零容忍”態度。 消除的後果包括當局必須宣布消除犯罪記錄並恢復犯罪者受損的權利,例如免除犯罪記錄報告,確保犯罪記錄不成為加重情節,以及禁止企業或雇主在免除罪責後歧視或不公平對待該人。
為了適應現代資訊網路社會的需要,消除犯罪記錄的支撐體系也需要完善。 包括優化犯罪記錄制度,擴大犯罪記錄封存範圍,納入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降低犯罪記錄被重新傳播和使用的風險。 同時,要建立記除定罪的專門資料庫,專門寫有“刪除”標識,並明確規定未經法律許可,禁止查閱、共享、重複使用。 這不僅有助於為犯有輕微罪行的人提供新的起點,也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社會應該給那些有犯罪記錄的人更多的機會,特別是那些犯了小錯誤或過失犯罪的人。 健全的法律改革以及社會理解和支援可以幫助他們重建生活,並為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會環境做出貢獻。 這不僅是對那些已經犯錯的人的救贖,也是對整個社會良性迴圈的投資。 然而,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公眾意識的轉變和更廣泛的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