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7%,連續三個月實現正增長,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傳統行業效益持續提公升。 同時,“要發展製造業,首先要穩住傳統產業基本面,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同步發展”等觀點備受關注。
近年來,以資訊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成為各地招商引資和政策傾斜的重點。 化工、鋼鐵、煤炭、紡織等傳統產業被貼上“落後”的標籤,被視為低端產業和夕陽產業。 還有一種片面的認識,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只能依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從而減少了對傳統產業技術公升級的重視和投入,對部分傳統製造企業實施淘汰。 比如,一些化工企業借不貸、立不起專案,影響到合法合規的正常生產經營一些紡織企業擁有多項技術專利,但仍常年出現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名單中。 這些認知偏差可能會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經過長期發展,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已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傳統產業不僅是基礎,更是有優勢。 部分產業規模大、鏈條長,上下游相關產業較多,既是多地保持經濟增長和就業穩定的基礎板塊,也是我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 現實中,一些基礎好、厚積澱的傳統產業集群,在首鏈產業鏈有效協調、人才集聚、成本控制等方面仍發揮著積極作用,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紡織服裝業、食品加工業等行業持續穩定提供就業崗位,吸納了包括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內的大量就業人員,是城鎮就業的穩定器。
從鼓勵和支援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的角度看,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方面,新興產業所需的裝配零部件和關鍵材料需要傳統產業穩定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為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在製造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進一步豐富了技術創新的應用場景。 可以說,傳統製造業不僅是產業轉型公升級需求的源泉,更是技術突破的基礎保障。 面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新要求,“傳統”與“新興”不應割裂對立,而應相互支撐、相輔相成。
傳統產業不能被視為低端產業,只是“撤退”。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同時,也要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在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模式,為傳統產業賦能。 提公升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公升級,邁向全球價值鏈高階。(本文**:經濟** 作者:暴君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