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中國最不存在的省份之一,寧夏和甘肅因為地理位置而上榜,然後投票居然忘記了安徽。
安徽終於刷了一波存在感,因為它沒有存在感。
不僅安徽沒有存在感,就連安徽省地區也沒有存在感。
如果有人問外省的人,知道安徽有哪些地方,說實話,他們能回答三個,比較厲害。
安徽的一些城市甚至連自己省份的人都記不住。
還有一次投票,安徽哪個城市沒有存在感,雖然池州的排放是最不存在的,但經過統計,發現數字不太對,後來發現蘇州忘了上榜。
一般來說,作為省會城市,是存在感最強的地方,經濟文化也比較發達,但安徽省的省會卻是安徽省的省會
答:南京
B:合肥
C: 馬 安山
D:徐州
如果你不習好地理,你會恍惚一會兒。
每次遇到新朋友,“你的家鄉在哪裡?“,我是安徽人,”哦“然後話題就結束了,然後我就知道有安徽板了,但是我和他們聊的時候,安徽人都不知道有這張臉。
其實也不全怪大家認不出安徽,安徽很多地方的單詞太晦澀難懂,還得查一下眼前的字典。
安徽地點的發音是:
樅 (zōng) yang, 碭 (dàng), 山 黟 (yī), county 亳 (bó, ) 州 六 (lù), 安歙 (shè) county, vortex guōyang.
別說其他省份了,安徽也有當地人認不出來。
安徽洩洪區有個地方叫“渭”,是常年洩洪的名稱。 圩,發音為圩(wéi或xū),發音為wéi,是指中國江淮河低窪地區周圍的防水堤防。
在安徽省,往往是將排洪區高點抬高的居民區稱為帷圍,每年洪水一排出,低窪地和農田都被淹沒,只剩下圭上的房屋像孤島一樣,如果水位很大, 房屋也可能被沖走。
每次洪水排出,每家每戶都要像搬家一樣扛著大包小包撤離老家,退水後再回來,面對一塌糊塗的房屋,每年遭受巨大的安全和經濟損失。
外省很少有人知道安徽抗洪救災區做出的犧牲,每年安徽防汛捐款大多是安徽人自己捐獻的。
記得去年河南鄭州發生洪澇災害時,得知安徽官員這兩年在微博上募集了2萬元,但都沒募集到......
看似是乙個省,實則被長江、淮河隔成皖北、皖中、皖南。
安徽實在是地散,被長江、淮河橫渡,導致皖北、皖中、皖南的生活習俗和語言習不同。
皖北幾乎沒有山,淮南牛肉湯不是正宗的淮南,安徽盤面也不是安徽特產,甚至每個城市、每個村莊都聽不懂對方的講話,這簡直是一門外語。
也許安徽人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普遍喜歡去江浙滬發展。
以淮河為界,北與中原關係很大,南為南的地理區劃;
以長江為界,放眼過去在高鐵上,北是平原,田野多,南是明顯的水系發達,這與江浙地區非常相似,尤其是在蕪湖碼頭,有一種“長江危險之後, 是江東的鐵牆”。
黃山、九華山、天竺山,讓本已四散的安徽更加支離破碎。
皖北是北方人,大概是因為離河南很近,口音也差不多,喜歡吃麵食。
皖南就像乙個南方人,中午基本是滿滿的公尺飯,就連建築風格也像長江南的水鄉,回族風格的建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瓦白牆,矗立在水中,絕對美觀。
口音也完全不同,毫不誇張地說,皖北皖南人民說話一定要有同聲傳譯,否則聽起來會像外語。
安徽人雖然身材魁梧,但絕不會不愉快地看著對方,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對方。
而在安徽,真正的吃就是吃在北方,吃在南方,左右跳,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甜豆腦還是鹹豆腦,我都愛吃。 有時端午節期間,粽子、棗子、臘肉包成兩半扔進冰箱,話也仔細聽,雙方大概能懂一點。
五大方言體系(中原、江淮、江西、吳、回)、四大民族(中原、江淮、甘府、吳越),以及各種文化衝突和融合的邊境過渡區,構成了這個四相帶。
仔細想想,只能說,正如在巨集大敘事下,個體的命運不被重視一樣,強行拼接的產物,必然讓人產生認同感,這本身就是一種扭曲的東西。
而靠近江蘇發達地區,可以說是福是禍。
安徽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皖北到北京、上海很多,安徽合肥這十年還是有點吸引人的。
皖西南地區有很多人像江西人一樣去廣東,中東南去江蘇、上海,惠州去杭州。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安徽,但你一定聽說過黃山。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安徽,但一定知道光明定。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安徽,但你爺爺奶奶家的牆上一定掛著一幅黃山迎來松的畫。
安徽可以有混蛋的血脈,也有一些土氣,但裡面有帥氣,真是太好了。
安徽就像乙個優雅與殘酷的奇妙融合,不是北方人不如南方人富有,而是水細膩、帥氣、挺拔。(免責宣告) 文章描述的過程,**全部**在網路上,本文旨在倡導正向社會能量,無粗俗等不良引導。 如有版權或人格侵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會盡快刪除內容!如對事件有任何疑問,聯絡後將立即刪除或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