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zhou.com 12月7日(記者魏曉芳,記者張偉健,溫受訪者)“這件作品將中國傳統漆藝與馬來西亞傳統圖案、月亮風箏等元素相結合,是一種創新和嘗試,希望以這種方式為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橋梁。” 日前,華僑大學馬來西亞華裔學生肖和文的漆畫作品《寄託與懷舊》在馬來西亞詩巫藝術協會會員書畫展上亮相,備受關注。 昨日,記者走近肖赫文,了解她與中國漆藝的關係故事。
來泉學習與漆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走進華僑大學美術學院漆畫工作室,記者的目光很快被展廳內陳列的精美漆畫所吸引,肖赫文的畢業作品《寄託與懷舊》也在其中。 在工作室裡,我為明年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漆藝展做準備。
這是馬來西亞農曆新年期間的雞場街,這是吉隆坡的茨廠街,這是......馬六甲萊州協會見到記者,她放下手中的畫筆,一一介紹。 新作精選自馬來西亞主要景點,希望讓更多馬來西亞人了解漆畫,感受漆畫的獨特魅力。
2024年9月,蕭和文懷揣著對藝術的追求來到泉州,在華僑大學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但這裡的一切都對她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來中國學習就像回家一樣,非常安心和舒適。 她說,小時候,父母經常帶她去中國旅遊,並與福州的親戚保持聯絡。
談及與中國漆畫的關係,蕭赫文坦言,這是由於漆畫的一門選修課。 “大二時上網課時,我第一次從課程中了解到漆畫,我立刻對這類繪畫產生了好奇和興趣。 蕭浩文回憶,由於疫情,她無法按時返校學習習,所以為了對中國漆藝有更深入的了解,她在網上搜尋和檢視了很多資訊,但因為無法真正接觸到馬來西亞的漆藝, 她知道的很少。
2024年10月,得知可以返校的肖赫文非常激動,第一時間返校回答導師金成斌的提問。 在導師的指導下,她開始投身於漆畫技法的習。
今年6月,肖赫文在完成畢業作品《寄託,懷舊》後順利畢業,但出於對漆畫藝術的熱愛,她決定留在華僑大學繼續深造。 如今,她是美術學院的一年級學生。
這個過程很複雜,不言而喻,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
底漆、雕刻、鑲嵌、鍍金、大塗漆等十幾種漆藝工序不宜草率,要逐層打磨打磨,......說起漆塗工藝,蕭赫文拿起工作室裡的材料介紹道。 在她看來,漆畫的創作並不容易,不僅工藝複雜繁瑣,而且每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打磨,製作週期可以盡可能少幾個月,也可以很多年。
肖赫文回憶說,為了按時完成畢業設計,她每天早上6點就去工作室,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才離開,春節期間連回家都沒回家。
當時,我聽說漆容易過敏,但直到我真正接觸它後,我才意識到它有多強大。 肖赫文說,當時作品進入打磨階段,她的胳膊和臉開始發紅,在強烈的過敏反應下,耳朵腫了,手上也布滿了水泡,每天都癢極了,晚上睡不著覺。 “服用**過敏藥也沒用,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漆漆,但時間緊迫,我顧不上那麼多,一直堅持到畫完。 ”
就這樣,在導師的耐心指導和前輩們的熱情幫助下,歷經4個多月,蕭赫文的第一幅漆畫圓滿完成。
蕭浩文介紹,在確定作品主題時,她與導師商量,決定選擇馬來西亞傳統風箏“月亮風箏”作為主要元素,並加入當地傳統圖案。 “我們希望通過漆畫這種藝術形式,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與馬來西亞本土文化融合,讓中國漆的獨特美感不僅能傳播到馬來西亞,更能在中國展現馬來西亞獨特的文化魅力。” 肖赫文說。
我熱愛藝術,想成為兩國文化的使者
從我最初接觸中國漆器到完成畢業創作,每一次習學習過程都加深了我對漆藝的熱愛,我被漆藝語言的魅力深深打動。 “就像我血液中流淌著中國基因的血液一樣,我熱愛這門藝術,希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被更多人所熟知。” ”
今年夏天,蕭浩文主動向高中母校馬來西亞詩巫天主教中學提出,想回到學校開展中國漆藝主題講座。 講座中,她向學校的老師和學弟學妹們詳細講解了漆文化的豐富歷史、獨特性、藝術性和文化傳承價值,許多人對漆畫產生了興趣,並與之交流。 “有家長問我在中國的習情況,希望他們的孩子將來來中國讀書。 ”
漆藝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想成為中馬之間的文化使者,通過漆畫這種藝術形式,搭建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 蕭女士表示,在未來的習,她將繼續探索中國漆器與馬來西亞文化之間的共性和聯絡,從而找到它們之間的自然融合。
例如,可以研究歷史、傳統、價值觀和藝術元素的異同,或者通過跨文化藝術展覽將中國漆器作品與馬來西亞藝術相結合,展示它們的獨特性和互補性。 她說,她將努力通過文化節、工作坊和座談會等交流機會,為人們提供了解和體驗兩種文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