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東航第三架C919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標誌著東航第三架C919正式驗收。 徐炳南攝(新華社)。
科拉光伏電站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科拉鄉。 新華社記者薛晨 攝。
技術人員在江蘇國家能源集團台州電廠除錯。 攝影:唐德巨集(新華社)。
在位於重慶涪陵的中國首個商業化開發頁岩氣田涪涪集輸站,技術人員正在檢查裝置。 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亞洲第一艘3000公尺級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 李浩偉攝(新華社)。
世界首座核電站華能石道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外景。 孫文展攝(新華社)
深中通道、伶仃陽橋、東塔、西人工島。 新華社記者鄧 華攝。
中國第一艘國產大型遊輪“愛達魔都”。 新華社記者丁婷攝。
從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國產大型遊輪揚帆起航、通過深中海峽探索海底,到全球首座百萬千瓦水光互補電站正式併網發電,從全球首座核電站商業運營,到......亞洲最大的火電“碳捕集器”。回首2024年,可喜的“第一”和“最好”接踵而至。
路雖遠,但來了,雖難做,但必行。 重大專案取得重要進展,行業紀錄頻頻被打破,成為我國經濟穩定和長遠發展的有力支撐,使強國夢成為現實。
國內首艘大型遊輪投入試運營。
12月24日,國內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上海寶山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口出發,進行首次試運營。
乙個多月前的11月4日,經過8年的科研和5年的設計和建造,“愛達魔都”號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命名交付。 12月10日,來自世界各地的1292名船員登上了Aida Modu。 同日,“愛達魔都”號完成全部船用產品安裝,標誌著國內首艘大型遊輪運營準備工作全面啟動,遊輪正式交由運營商承運。
對於旅行者來說,它是乙個移動的海上“城市”。 Aida Mordo 已有 323 年的歷史6公尺,高72它高 2 公尺,有 24 層,擁有 2,125 間客房,最多可容納 5,246 名乘客。 除了餐廳、健身房、劇院、水上樂園等娛樂設施外,該船還是全球首艘5G遊輪,讓乘客在旅途中享受全方位的溝通、多功能、實時互動和高度個性化的服務體驗。
對於建造者來說,這是一座陡峭的造船“山”。 大型遊輪龐大,工程複雜,整船安裝的零部件數量超過2500萬件,是復興高鐵的13倍整船纜索總長度超過4300公里,相當於上海到拉薩的距離。
首艘國產大型遊輪啟航,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德國、法國、義大利、芬蘭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夠建造大型遊輪的國家,也標誌著中國成為集船業“三顆明珠”、能夠建造航母的國家, 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和大型遊輪同時存在。
涪陵頁岩氣田單井累計產量再創新高。
4億立方公尺!12月11日,重慶市涪陵區交石鎮涪陵頁岩氣田交業6-2HF井累計產量突破4億立方公尺,創下國內頁岩氣單口最高累計產量紀錄。
頁岩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滲透率低,開採困難,產量下降快。 我國頁岩氣資源豐富,但與北美頁岩氣相比,地質條件較為複雜,勘探開發難度較大。 頁岩氣如何實現長期穩定生產和高效開發,是世界級的問題。
2024年9月,交業6-2HF井正式投產。 2024年,中國首個產能100億立方公尺的涪陵頁岩氣田建成。 這背後是中國石化對國內頁岩氣勘探開發的技術創新,形成了頁岩氣高效開發的核心技術體系,開創了國內頁岩氣立體化開發模式,實現了關鍵裝備和工具的國產化。
涪陵頁岩氣田是我國首個實現商業開發的大型頁岩氣田,也是首批國家頁岩氣示範區,累計探明儲量近9000億立方公尺,佔全國頁岩氣探明儲量的34%,年穩定產量84億立方公尺。 涪陵頁岩氣田作為川氣東輸的重要氣源之一,已向長江經濟帶沿線6省2市、70多個大中城市、上千家企業和2億多居民輸送清潔能源。
在頁岩氣領域,我國探明儲量達到296萬億立方公尺,年產氣240億立方公尺,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正在投入商業運營。
12月6日,在完成168小時連續執行試驗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世界首座一流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正式投入商業執行,標誌著我國核電技術研發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該示範專案位於山東省榮成市,是全球首個球床模組化高溫氣冷堆專案,於2024年12月正式開工。 高溫氣冷堆是國際公認的先進核電技術,其最突出的優勢是具有“固有安全性”,在發電、熱電聯產製冷、高溫供熱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商業應用前景。
該示範專案的投產,對於促進我國核電安全發展,提高核電科技創新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示範專案集聚了設計開發、工程施工、裝備製造、生產經營等產業鏈上下游500余家單位,攻克多項世界級關鍵技術,裝置國產化率達934%,首次裝備2200餘台(套),創新裝備600餘台(套)。
依託該專案,我國系統掌握了高溫氣冷堆的設計、製造、施工、除錯、執行維護等技術,培養了一批具有高溫氣冷堆建設和運維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建立了自主智財權體系包括專利、技術標準和軟體著作權。
深中走廊創造了一批“世界一流”。
伶仃洋上,一條集“橋、島、隧、水下互聯”於一體的超大型跨海通道猶如一條長龍,就是國家重大工程——深中航道。
11月28日,隨著最後一車混凝土澆築完成,全長24公里的深中走廊幹線全部完工。 橫跨藍色的波浪,從深圳前海和中山馬安伸出的“手”歷時7年,終於抱在一起。
深中走廊是連線深圳和中山的跨海通道,全長24公里,雙向八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是世界上最難的跨海集群工程。
開工7年來,該專案創下了世界首條超長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等多項“世界優”,填補了施工管理、工程技術等領域的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海底隧道是深中航道最難的一段,全長6845公尺,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的沉管段長5,035公尺,由32根鋼殼沉管組成,由乙個接頭連線。
為了將重型鋼殼沉管運輸到海上並準確安裝,我國自主研製了世界上第一艘沉管浮式安裝一體化船。 船長 1904公尺,最大船寬75公尺,深度14甲板面積7公尺,甲板面積相當於2個足球場,是世界上安裝能力最強、沉沒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效率最高、效能最先進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專用船。
深中走廊主線距離2024年通車又近了一步,屆時深圳至中山的行車時間將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以內。
百萬千瓦水光互補電站投產。
這個夏天,我們將為盛夏增添新的力量!6月25日,全球最大、最高的水光互補專案——亞龍江科拉光伏電站一期併網發電,標誌著全球首座百萬千瓦級水光互補電站正式投產。
水光互補是將光伏發電接入具有年調節能力的水庫電站,通過優化排程和快速靈活調整水電站,將隨機波動的光伏發電量調節為平穩穩定的優質電源。 水光綑綁後輸出更穩定的電能,更有利於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執行,可以吸收更多的新能源。
科拉光伏電站是中國第三大水電基地,是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雅礱江流域清潔能源基地“十四五”期間首座開工建設的水光互補電站。 該基地最高海拔4600公尺,裝機容量100萬千瓦場地占地面積1600萬平方公尺,相當於2000多個標準足球場光伏支架用鋼量近5萬噸,相當於重建乙個“鳥巢”體育館。
電站通過500kV輸電線路與50公里外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總儲能108億立方公尺的良河口水電站相連,實現了光伏發電與水電的“綑綁”。電站投產後,年均發電量20億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6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0多萬噸。
亞礱河流域水、風、光互補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示範基地建成後,每年可貢獻約3000億度電,年發電量相當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次5億噸,減少標準煤消耗9000多萬噸。
完成中國最長的深水油氣管道鋪設。
6月22日,在海南島東南部陵水海域,隨著水頭入水終止,20英吋海底長輸管道鋪設工作——“沈海一號”超深水氣田二期工程完成。 這是我國最長的深水油氣管道,標誌著我國深水長距離海底管道建設能力和深水裝備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海底管道是保障海上油氣順利運輸的“生命線”。 “申海一號”二期工程為國內首個深水高壓氣田,地層抽取的油氣複雜、高溫高壓,常規海管材料無法滿足生產需要。 中海油首次在深水環境下應用“114公里深水大口徑無縫鋼管+1”。5公里深水雙金屬復合管“組合方案,建設連線油氣輸送”主動脈“的”沈海一號“二期工程。
目前,我國已鋪設海上油氣管道9000多公里。 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我國建成了以亞洲首艘3000公尺級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為代表的鋪管船裝備,自主掌握了海底油氣管道在惡劣海況、複雜地貌下的設計、高效安裝、應急響應、維護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 並實現了從淺水、深水到超深水的跨越,實現了單層、雙層、配重、母子管、鋼懸鏈網立管等主流海底管道型別的全覆蓋。
隨著以“神海一號”為代表的超深水海底管道的順利建成,我國海底管道工程裝備和技術能力已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亞洲最大的火電“碳捕集器”來了。
6月2日,亞洲最大的火電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專案——中國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專案正式投產。 此前,該專案完成了72小時的試執行,期間系統安全可靠,能效指標和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設計值。
CCUS,即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實現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技術,將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和淨化,然後投入新的生產工藝進行再利用和封存。
台州電廠CCUS專案完全由中國設計、製造、安裝,實現了裝置100%國產化,是亞洲火電行業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CCUS專案。 該專案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50萬噸,生產純度達99%以上的乾基二氧化碳,捕集後的二氧化碳廣泛應用於工業、食品工業等領域,真正實現資源再利用。
“碳捕手”高效運轉的背後,離不開多項技術創新。 為保證專案綜合性能,降低裝置損耗,專案組自主研發了新型低能耗、大容量、高穩定性的三元復合吸收器,與傳統吸收劑相比,再生熱耗降低35%以上。 為減少投資,降低用電量,專案採用迴圈水直流供水冷卻系統,最終成功每捕獲一噸二氧化碳,降低耗電量約6度。
國產大飛機實現商業飛行。
平穩起飛、平穩著陸、渡過水門......5月28日12時31分,全球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的東航MU9191航班從上海抵達北京。 這標誌著C919首航圓滿完成,正式進入民航市場,開啟了市場化運營和產業發展的新征程。
單通道飛機共有8個商務艙座位和156個經濟艙座位。 過道高 2 層25公尺,下拉式行李箱節省空間。 在一排的三個座位中,中間座位比側面座位寬 1 個5厘公尺,人性化的設計深受旅行者的歡迎。
C919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也是中國第一架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幹線民用飛機。 在設計方面,C919駕駛艙有5個15個4英吋高畫質顯示屏實現人機互動,大面積的雙曲線擋風玻璃為飛行員提供了廣闊的視野。 在安全方面,C919經歷了高溫、高寒、高濕、大側風、自然結冰、濺水等近6600小時的極壓試驗,完成了適航認證的所有“大試驗”。
大型客機由數百萬個零部件組成,技術門檻高,開發周期長,系統複雜,被譽為“現代製造業的明珠”,其製造能力直接反映了乙個國家的工業水平。
C919的首飛,不僅是乙個產品的誕生,更是乙個行業的誕生。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金說。 國產大飛機的商業化運營對中國民用客機產業鏈整體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帶動作用,有助於推動國內航空產業公升級。
目前,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已具備量產C919的能力,未來將達到年產30至50架飛機的生產能力。
記者 徐培宇.
*:人民**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