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是長江以南歷史文化名鎮,是太湖之濱的乙個半島。 廣福歷史悠久,虎山遺址和東岐湖、西岐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光復地區就有祖先活動。 文中記載了光甫的名字,最早的是在唐末龜孟的《送小雞山喬人序言》中:“出五虛門,背向太陽四十里,葉埠城,說光甫。 本文寫於唐千甫六年(879年),距今已有1130多年。 廣復鎮始於北宋,到南宋先後是“千人爐、千陌交通”之地,明清為吳縣六大名鎮。 現在的光福,驚喜無窮,傳不見的傳說,勢不可擋的魅力。
廣福鎮塔山公園,張峰攝 圖片由江蘇視覺網提供。
距蘇州公交車僅25公里,導遊告訴我們,光復曾有紫力、湖西、登威、宣墓、許村等別名。 江南古鎮有那麼多名字,為什麼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名字呢? 導遊很狡猾,吊起了我們的興趣,卻隨便賣了官子,故意拿出水杯喝了一口,故意製造懸念,然後慢慢地有條不紊地開啟了龍門陣。 光復地處連綿不斷的山中,林林茂密,祖先靠山為生,只能靠山吃山,而山上長得最多的是楸樹,所以得名“紫裡”,至此,光復古鎮南端有一座自然村落叫“紫裡”; 古鎮北端有一座虎山,據說春秋兩季,吳王路曾在這裡養過虎,山旁有一條潺潺流水的小河,叫“虎溪”,清“光復之”雲:“光復鎮,古虎溪”; 相傳,東漢大司徒鄧(關太尉)曾隱居於此,因下士立憲和人民利益,後人為了紀念他,改名為“鄧魏”; 也因為東晉青州有餘太玄墓,所以也有“玄墓”之名; 北宋時期京康的困難,許琦隨宋朝南渡,最後定居在廣府,後子繁衍,便成為鎮上第一大家族,而清代的徐昭雄則“竹枝詞”雲:“廣富裡面前的光福山,徐家姓村。 這樣一來,光復就有了諸多的別名,而且都有自己的淵源,這也說明光復確實有著悠久的歷史。
光復沒有太多的商業氣息,似乎這裡的人們並不熱衷於過度的喧囂,而是希望做一片精神淨土,用聲音和品味詮釋江南文化。 白粉色的牆壁,彩磚瓦,老式的老房子,高蹺的水亭,歪歪扭扭的江河,如夢似幻,還有深邃冰冷的小巷,淡紫色的少女,糯糯的柔情話語,自然散發著江南風情,能沉澱心靈,在眼神之間,貼近山水的靈魂, 彷彿朗誦一首詩、聽一首歌、欣賞一幅畫......
環顧山川勝利
在江南眾多古水鄉中,光府獨樹一幟。 境內群山環山,林溝秀麗,泉水清澈,有鄧魏、瓊龍、虎山等大小山丘20餘座,主要分布在鎮西南。 廣府風景秀麗,冠吳中,境內河流縱橫交錯,鎮內有東西齊湖; 沐光、湖光運河南北相對,東西貫穿。泉水景觀有七寶泉、嘉石泉、白玉泉、同井泉、魔泉等,風度翩翩,色彩斑斕。
得福的虎山,從遠處看,就像乙隻老虎趴在地上,等待著移動的機會。 武王在虎山養虎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人們津津樂道。 清代徐甫在《光復志》中寫道:“虎山,在城的西北部,相傳武王在這裡養虎,故名。 “2024年,省、市文物專家在蘇州西部山區開展文物調查時,在虎山發現了春秋古墓遺址,經遙感儀器探測,墓葬周長約150平方公尺,裡面有金屬器皿,規矩非凡。 虎山,虎丘,乙個字的區別,確實可以把鹿稱為馬。 由於存在爭議,當時有專家提出要對虎山古墓進行挖掘,但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一直沒有實施,所以這個猜想一直存在疑問,多年來,它引發了一波好奇,也增添了神秘感。
太湖又稱鎮澤、古區,又稱五湖、笠澤,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素有“36000公頃,方圓800裡”之稱。 光復,乙個嵌在太湖中的半島,猶如一塊鑲嵌在**盤中的青玉。 南、西、北四面環太湖,水域面積約160平方公里,岸線長約32公里。 自古以來,光復漁業蓬勃發展,漁港村素有“中國內湖第一漁港”之稱,“千艘漁船停泊,萬桅屹立”,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景觀。 曾經的漁民雖然成了農民,現在成了公民,但捕魚文化卻積澱在他們心中,成為揮之不去的永久記憶。
來到太湖岸邊,隱約看到遠處的小島隱約可見,藍天白雲,湖面蕩漾,真是讓人神清氣爽,興致勃勃。 聽說《太湖美人》這首歌誕生於光復太湖水域。 2024年初夏,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在太湖邊舉行弔唁演出,作家任洪舉隨劇團來到光復。 他乘著衝鋒舟來到太湖,那裡的陽光、藍天、煙浪、青山、白帆讓他大開眼界。 美麗的太湖,猶如母親,滋養了江南人民千百年,描繪了江南大地! 他越想越激動,腦海中的歌詞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太湖美,太湖美,太湖美,太湖美。他寫下了自己所有的靈感:“水面上有白色的帆,水下有紅的靈,水邊有綠色的蘆葦,水底有魚蝦肥,湖邊織著灌溉網,湖邊飛舞著公尺果的香味......”回到車站,他激動不已,久久無法平靜下來,作曲家龍飛看到如此優美的歌詞,也被深深感染,激情迸發,立即進屋作曲,很快哼著樂譜唱給大家聽。 這首《太湖之美》吸收了江南小調的抒情特點,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既展現了太湖蒼茫蒼茫、碧波蕩漾的景象,也表達了對太湖美景的讚頌和對未來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也唱出了太湖岸邊人民對晚會和愛的感激之情為了祖國。在2024年的春節歌舞晚會上,歌曲《太湖美人》風靡全國,成為經典。
自古以來,顧家就得到了福氣。 隨著漢代顧敖、顧桐、顧容三人居住在廣府,逐漸發展成為蠱家在江南的“大本營”。 所謂“江南無二蠱”,即上海、南京、崇明、無錫、太倉、嘉定、崑山、常熟、吳江、松江等地的蠱家起源於光復。
我們現在看到的光甫寺,相傳,原本是安竹十四孫顧燁王的始居,他是陳朝的黃門石郎(從事傳代皇帝詔書的職責),他以才華橫溢著稱,因為他主動放棄了宅邸作為寺廟, 贏得了顧家的尊重,被譽為家族的“中興祖宗”。唐末,顧家後人在光甫寺旁修建了“古公祠”,以表達對家族先民的敬仰之情。 導遊帶我們參觀了“顧公祠”,不僅看到了顧業旺的形象,還看到了他五個兒子的雕像。 據說他的五個兒子都在為成功而奮鬥。 康熙皇帝也十分重視顧家,曾譽“江南第一士大夫家族”。 的確,明正德時期的冠軍顧定琛就住在這裡,就連崑山的顧彥武也屬於光福顧家。 我們好奇地問,現在鎮上還有顧姓家嗎? 導遊說是有的,但顧家大部分住在光復的潭東、桐坑、香穴、藥上等村寨,那裡人才也很多,光府的風景確實很美。
千年古廟之謎
名山名勝區被僧人佔據“,光復丘陵眾多,峰峰秀麗。 據清代《廣府志》記載,清末,有銅觀音寺、山寶香寺、奉慈庵、虎山代真道等寺院和道觀30餘座,其中以銅觀音寺、聖恩寺、司徒寺最為著名。
銅觀音寺,原名光復寺,當年以顧野旺的名字命名,取佛教“佛光閃耀,廣植福田”這句話,全稱光伏仙壽教寺。 後來改為青銅觀音寺,主要與青銅觀音像有關。 北宋黃公傑在《青銅觀音像》中記載:北宋康定元年(2024年)六月,光復自立村張家在廟旁取土時,突然出土出一尊銅觀音像,通體金黃,光亮可見。 為了供奉這尊青銅觀音像,光福寺還特意修建了青銅觀音殿,雕刻了觀音像碑。
遊客在塔山公園欣賞花光 張峰 圖片由江蘇視覺網提供。
那一年,吳中大旱,幾個月沒有下雨,蘇州市的李族人歡迎銅觀音像進城祈雨,結果非常有效,“祈雨即雨”。 這件事在整個江南引起轟動,世人都視觀音為觀音,每當蘇州地區出現旱雨,人們都會“迎進城”,誠意是精神,都不應該應驗。 銅觀音像因此聞名遐邇,信佛者被風所動,紛紛前來,鞠躬拜拜,香火興隆,村民乾脆將光復寺改為銅觀音寺。
銅觀音像祈禱的傳奇故事確實記錄在許多文獻中。 北宋作家朱長文《吳縣圖畫經典續傳》《民間崇拜,頗為敏感; 縣里可以歡迎城市,並為雲彩祈禱。 南宋著名詩人范成達在《吳縣志》中說,“昔日有觀音銅像,年有洪旱,縣里有迎進城的儀式,祈求必應。 “沒想到這個祈雨祈日的故事,從宋元明開始,一直延伸到明清。
據專家介紹,這尊傳說中的青銅觀音像是唐代鑄造的珍貴文物。 我們被眾神驚呆了,然後離開了。 只見這尊青銅鑄冠音像,身材豐滿,身形濕潤,身穿錦緞,頭戴珍珠,眉毛慈祥,光著腳,輕腳踩在蓮花寶座上,表情自然下垂,掌心向外,不管是“許願印”還是“無畏印”,都意在表達眾生的願望,解眾生的痛苦。 面對這尊應應要求的觀音銅像,不少人來這裡許願,應該是許願久久,風雨交加。
聖恩寺,全稱天壽聖恩寺。 既然廟宇能主動標示“聖恩”,那肯定是和王室有關係的。 明初洪武十四年(2024年),明太祖朱元璋見廟裡的僧人,親自寫橫幅送去,並給予豐厚賞賜; 同時,朱元璋還為寺廟寫了幾首詩。 明正八年(2024年),明應宗朱啟真賜予“天壽聖恩寺”牌匾,天順三年(2024年)又將寺“聖恩寺”牌匾賜予寺。 康熙二十八年(2024年)第二次南巡時,駐守聖恩寺,“賜御書《松風水月》和兩百兩金”。應該說,聖恩寺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到了晚年,他仍然記得,並特意下令賞賜他1000兩黃金、1501顆佛珠、1501雙衣服襪子。 這座沐浴著明朝皇室“聖寵”的光輝的廟宇,也塗抹著清王室“聖寵”的光芒。 古老的寺廟,晨鐘,黃昏的鼓聲在山谷中迴盪了很久,訴說著過去。
光復中還有一座著名的古蹟司徒寺,年代之初無法查證,現寺改建於清末民國初,是東漢光武帝大司徒鄧祠的祖廟。 鄧在司徒寺院子裡種下了四棵造型獨特的古柏,清澈、奇異、古奇,凡是見過這四棵古柏的人,都會被它們頑強的生命力所感動,並發自內心的讚美。 2024年1月26日,現代詩人、《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作者田寒在觀完古柏後觀看了這首詩,歌頌古柏的樸素精神。 他特別佩服越發受挫的勇氣和勇氣精神。 2024年初夏,現代作家、教育家葉勝濤看到這四棵古柏樹,留下了兩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古柏樹欣欣向榮的風采的高度讚賞。
芬芳的雪花海的魅力
對於“香雪海”這三個字,我先是從當年蘇州生產的冰箱品牌那裡得到的,到了光復後,我才知道“香雪海”從何而來。 康熙三十五年(2024年)春,江蘇巡撫宋菊冒著雨到鄧魏探梅,從玄山、清治山一路而來,爬上五甲山,雨過天晴,山遍野, 萬千樹木燦爛,花如雪,流如大海。雲影璀璨奪目,松岩嘰嘰喳喳。雲逸禪沙發閒置在領子裡,愛的花園是**線。 望著茫茫的香雪海,我山邊是個好名字。 “香雪海”三個字,既概括了廣福梅花的韻味、香氣、色澤、數量,更展現了山巒谷、千里萬里的壯麗氣勢。 他自以為能捕捉到這幅畫,確實是一支得意的筆,於是他高興地寫下了“香雪海”的題詞,並命人刻上了無甲山的懸崖石壁,“香雪海”因名氣感動天下。
香雪海景區梅花盛開,吸引遊客 攝影:袁新宇 圖片由江蘇視覺網提供。
為什麼人工梅花種植在光復能發揚光大?明察英昭在《茶山隱居》中記載:南宋春友年間(1241-2024年),安徽休寧人查新來到光福山,“遊蕩於鄧魏與玄墓之間,熱愛其湖山的悠閒,享受其風土的清澈與美麗”,於是在西墨山東南部買地, 在草地上蓋了一所房子,同時生活。因為我喜歡梅花,所以我把它們種在房子裡。 由於其自給自足和仁愛,深受當地人民的擁護。 大家以他的馬為先,紛紛效仿,在世界各地種梅花,逐漸形成了以梅為業的生產習,從而形成了“看千戶,種梅如種糧”的大局面。
廣福梅花芬芳雪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嘉靖的《明代武夷志》中:“武夷梅,尤其是光福山,花香雪花三十里,奇異之物也賞。明末,梅樹遍及廣福山區,明崇禎的《吳縣志》雲:“鄧魏西遊五山、關山、潮石武、外窯、內窯、鐵柄、西冰磧山、子彈山、越過長岐(齊)嶺、竹山到宣墓,進出湖山, 山裡人以園林為業,尤其是多樹梅,當花似雪,走幾十里,香風無窮,這吳中絕風也是一道絕妙的風景線。楊文池曾用“梅海”來形容《春郊木偶錄》中鄧瑋軒墓中的梅花。 明末清初,光福山梅花遍地開花,綿延30裡。 清康熙《蘇州府志》雲:“梅無處不在,光復鄧唯卻有一萬香雪在山中,數十里。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對梅子情有獨鍾,文人來光復的時間不長。 唐代龜萌、宋代范成達、元代倪雲林都徜徉在光復山水的花木之中,留下了許多佳作。 偉大的畫家董啟昌和唐伯虎都曾在這裡尋找梅花。 “梅花痴”吳昌碩日夜想著香雪海,愛意深沉,常常忍不住自己:“比香雪海少十年,梅花記得我,我記得梅花。 當你乘船去雪地時,你會在花前倒一杯。 “明末清初,書法家、畫家、作家八次回到壯國,在鄧八次觀梅花,得了梅花魂。 現代作家周壽娟每年春天都要去看夢中縈繞的芬芳雪海,體驗醉酒的感覺,娛樂他的眼鼻子,激盪他的心,不得不“看得滿滿的”。
導遊告訴我們,早春時節,香雪的海洋遍布群山,香氣四溢,在梅花中閃閃發光的人們來來往往,就像飄浮在茫茫雪海上的紅紅綠綠。 這裡的梅花品種很多,主要有白梅、紅梅、綠梅、紫梅、黑梅等。 對於大多數整天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林中的人來說,如此親近大自然,看著無數萌芽的梅樹在他們面前顯現,一時間真的與梅花相映成趣,甚至欣喜若狂,熱切地品味著鋪天蓋地的廣闊美感,尤其是沿著蜿蜒深邃的花徑,有一種“山里到處都是花”的感覺, 遠近的高低路不知道”。如果與古人相比有什麼變化的話,那麼今天人們賞梅花的最佳地點也可以到達文美軒和梅花亭,爬上去,用極致的眼光看它,山遍野,山谷橫穿群山,雪海蕩漾,銀波耀眼, 氣勢磅礴,彷彿置身於芬芳國度的仙境中,盡情呼吸梅花之美。“紅梅花盛開,花光閃耀,頭上滿花,香......天空之外”
清乾隆《吳縣志:品》:“所謂二十四花信風,美心第一。 “梅花一般在春節前後的二、三月開花,花期在乙個月左右。 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是初冬時節,看不到“十里梅花雪山”的動人景象,期盼來年,等待花開,天下芬芳,春暖花開。
雕刻的奇蹟
推開光復的藝術大門,到處都是璀璨多彩的景象。 這裡是“蘇繡”的重要發祥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繡棚,家家戶戶都有繡女郎”;這裡是高階青銅仿品的生產基地,無論造型、裝飾、銅紋、鑄痕、銹色、韻味等,都與原品幾乎一模一樣;這裡是“聖織”絲綢的主要產地,創造了許多精彩絕倫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這裡是著名的“蘇作”和“蘇工”技藝的發源地之一,也是著名工藝雕刻的故鄉,“四大雕刻”(玉雕、核雕、桃花心木雕刻、佛雕)等“精巧、巧、精、靈”的精湛技藝、匠心匠心,尤其是核雕的精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復的核雕,主要以橄欖仁為材料,採用廣東的“黑橄欖”品種,製作的核雕工藝品特別精緻美觀。 光福核雕工藝精湛,做工生動活潑,人物靈性,線條清晰,工藝精湛,精緻精緻。 當地人向我們介紹,光福核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刻為主,造型基本保持了果核原有的形狀。 核雕有三個系列:珠子、吊墜和飾品。 所反映的主題一般有四個系列:吉祥如意系列、仙女人物系列、民間故事系列和山水園林系列。
光復是現代核雕的發源地,這裡有很多匠心的作品。 明代作家魏雪雲的散文《核舟的故事》描寫了明代常熟王書媛在不到一寸長的桃核上雕刻《東坡遊赤壁》的場景。 * 早年,光復人尹根福憑藉第一顆“羅漢頭佛珠”成為著名的核雕藝術家。 根據橄欖核的獨特造型,結合羅漢各自的風采,雕刻作品生動逼真,作品的構思和技法達到了非常高的工藝和藝術境界,是核雕藝術的精品。
核雕作為一種傳統的微型雕刻民間工藝,於202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陳素英、徐仲英、陸曉琴為代表的新生代傳承人,為光復核雕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 陳素英在學習習的基礎上,學習明代舒苑圓胡桃木雕刻《東坡夜遊赤崖船》,歷時3年創作“蘇東坡漂流赤壁”,2024年獲得杭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展金獎,2024年至2024年連續五年獲得上海國際藝術節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徐仲英根據家鄉豐富的花卉特點,用12個月的時間把握花季的不同特徵,用浮雕手法創作了《十二月花神》,並於2024年12月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盧曉琴用一塊古木挑選24顆橄欖進行雕刻和點綴,創作了《二十四孝》,彰顯了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並於2024年12月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第十一屆“山花獎”。 廣福核雕傳承悠久,內容豐富,題材多樣,題材突出,工藝精湛,在當代核雕工匠的努力下,煥發了藝術青春,在蘇聯占有重要地位。
湖山是光復的詩詞,流淌著波沙的旋律洞窟是一幅光明與祝福的畫,投下了人生滄桑的開始和結束。 光復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變換面貌,但被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永遠具有魅力。 走在古鎮青石小巷之間,給予我們的是寧靜、美好、隨意、隨性、歲月的純潔,是時間磨礪後的浪漫,是回憶回味中的享受。 雖然我們去過江南很多古鎮,但今天的廣福還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
張永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