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世偉(中國勞動關係學會)。
12月24日,隨著平安夜的到來,聖誕節的臨近,“平安夜文案”、“聖誕水果”等諸多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然而,評論區卻出現了這樣一幕:有網友堅定地表示,“這不是中外節日”,也有網友反駁,“外國人過春節是為了讓中國文化走遍天下,怎麼可能去中國連外國節日都沒有”......和往年一樣,每年的聖誕節等節日,總會有網友們關於文化認同和節日意義的討論,而這兩種聲音其實也反映了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融合與地方文化保守主義的張力。
在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說清楚:文化交流是一條雙向的街道。 正如聯合國最近通過決議,將春節定為聯合國假日,寓意著農曆新年走向世界,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接受和喜愛,來自西方的聖誕節、平安夜等節日在中國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和參與, 這也是文化交流中的自然現象。這種交流不是文化入侵,而是文明互鑒的表現。 乙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應該允許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諧共處。
當然,文化交流並不意味著文化同質化。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對於那些擔心外國節日對中國文化影響的人,我們應該理解他們的擔憂,同時引導他們看到文化交流的積極影響。 事實上,乙個民族的文化核心是深厚而穩定的,它不會輕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甚至改變。 相反,通過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元素,本土文化可以更豐富、更多樣化、更有活力。
平安夜作為西方的宗教節日,近年來逐漸受到中國年輕人的歡迎,商業化的推動也使其越來越受歡迎。 然而,慶祝平安夜意味著放棄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對外國人欽佩的表現嗎?沒有。 事實上,許多家庭在慶祝平安夜的同時仍然保留了一些傳統的中國習俗和儀式,例如家庭團圓飯。 這種中西合璧的方式,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也體現了外來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彼此之間的了解和認同也在不斷加深。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學習漢語、練習書法、針灸**等中醫、慶祝春節等中國傳統文化活動正在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新趨勢。 此次文化輸出的成功,不僅提公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文化軟實力,也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當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文化的融合。 作為乙個擁有2024年文明歷史的文化強國,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去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 應鼓勵良性文化交流,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分享人類文明成果。 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讓年輕一代更好地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傳統。
在這個問題上,社會各界也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有關部門可以加強文化教育,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組織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機構也要承擔起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
總之,“中國人熬不到平安夜”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乙個自信、開放、包容的社會,既能接納異國文化的奇妙,又能將其融入本土文化的血液中,譜寫出更加燦爛的文化篇章。 這就是乙個偉大國家的風采的體現:自信而不封閉,開放而不失根基,折衷、包容才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