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需要一定的自律,能夠控制自己,不容易被情緒和慾望所左右。
你還需要知道如何在與他人互動時保持相稱,這樣友誼才能持久。
生氣與不生氣,快樂與否,都能滋養你的心靈;
不和庸俗的人交朋友,就進不去邪黨,可以站出來;
小利潤不爭,小怒不惟,可以和大眾在一起。
見情忘義,富有義,據說是逆道而行之。
那些逆道而行的人即將受苦。
恩典是不能傳遞的,如果你付出太多,你就不會繼續,如果你不繼續,你會怨恨;
愛情不能秘密,親密關係久難,斷斷疑是薄。
該極度生氣的時候可以忍住,有大事發生的時候可以保持冷靜,這樣才能修心;
如果你不和那些遲鈍粗俗的人交朋友,不參加聚會,你可以在社會上保持一定的地位;
如果你不想和微利泰銖[zī zhū]相比,你不必因為乙個小小的不愉快的爆發而能夠與每個人和睦相處。
見美就忘德,富貴就失德,是違反道德。
誰違背了天道,誰就必倒在他的頭上。
恩典不是越大越好,太多的恩典就很難持久,也很難讓對方怨恨很久
不要與人太親密,很難擁有持久的關係,一旦破裂,會讓人感到疏離和冷漠。
有時候,給別人一桶公尺,雖然資金不多,但能救出身處險境的人,對方會心存感激;
而有時候,給別人一塊公尺,會讓人貪得無厭,甚至反目成仇。
因此,幫助人們取決於時機和目標。
在古代,有兩個家庭是鄰居,兩個家庭平日相處融洽,關係非常融洽。
兩個家庭都以務農為生,其中乙個家庭更加勤勞和富裕。
有一年,發生了旱災,兩家人都沒有收成。
這個貧窮的家庭每年沒有太多的剩餘,所以他們靠在田裡收割莊稼為生。
今年收成不好,一家人只能挨餓;
而且因為富家前幾年有盈餘,家裡有不少糧食儲備。
富家見鄰居有困難,就送了一公升大公尺,緩解了窮人家的急需。
因為這公升公尺,這個貧窮的家庭在災年沒有餓死。
災難發生後,貧窮的父母去富裕的家庭感謝他們。
在談話中,窮人家還提到現在連飯都吃不上,還吐槽明年的種子還沒找到。
於是,富家又一次慷慨地給窮家送了一桶糧食。
回到家後,這個貧窮的家庭討論著如何分配這桶食物。
分了一圈,終於發現,這桶糧食,除了吃,根本不夠明年田裡的種子吃。
於是,這個貧窮的家庭開始抱怨。
我覺得富家太多了,既然有盈餘,就應該給他們多吃的。
如果你心裡有怨恨,你難免會到處說富人的壞話。
沒過多久,富人家就知道了窮人家的抱怨。
富家人家很生氣,心想:
我白白給了你那麼多食物,你不但不感謝我,還到處說我的壞話,太不講道理了。 ”
結果,富人家庭與窮人家庭斷絕了聯絡。
關係良好的兩家人,因為一桶飯的問題,成了敵人。
俗話說得好。一把公尺養乙個恩人,一桶公尺養乙個敵人
當乙個人又餓又冷的時候,如果他能得到一把可以解決他生存問題的公尺飯,他自然會感激不盡。
但是,如果你繼續給他公尺飯,這個人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並變得自在。
此時,他的慾望被放大了。
經濟學家認為,當我們渴望某事時,我們對某事的情感投入越多,當我們第一次遇到它時,情感體驗就會越強烈;
然而,在第二次接觸時,這種情緒要輕一些;
第三次,它會更輕......
結果,我們越是接觸物件,我們的情感體驗就越冷漠,就越無聊。
在這裡“邊際效用遞減率”。
一位母親在女兒結婚前曾對她說:“去公婆家的時候,記得不要一直做好事。 ”
這位母親很清楚這一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性,我向女兒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母親擔心女兒一直在做善事,公婆會認為這個兒媳婦生來就是這樣,不會把自己做過的好事放在心上,反而會有更多的要求,以後甚至不允許她犯一點差錯。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第一次幫助別人後,他會感激你;
當他第二次幫助他時,他的感激之情就會消失。
幾次之後,別人甚至會認為你的努力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他期望的幫助沒有出現,他反而會對你懷恨在心。
施恩不求回報,這是很多人幫助別人的初衷。
然而,當“一滴水的恩典,泉水的回報”走向“當然,善而不感恩”,你還能堅持做好事嗎?
因此,我們在幫助有需要的人時必須有原則不要慫恿別人貪吃偷懶,所謂“急不窮”,據說就是這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