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上的自律固然重要,但在我看來,精神上的自律更為重要。 就像作家一樣馬丁說:“真正的自律不是走出去,而是進去。 “只有思想自律,才能在外在行動上做到自律。 因此,我將分享四種思考自律的方法,以幫助你將自律變成一種習慣。
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見,我們往往會陷入爭論和糾正的心態。 但是,林清軒的教誨告訴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我們不需要糾正別人的觀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思維方式,無論怎麼爭辯,都很難說服對方。 相反,我們應該成熟和理性,明白爭論是浪費時間,專注於提高自己是最好的回應。
例如張大千畫家經驗告訴我們,面對不好的評論,不值得與他人爭論。 如果對方是對的中國畫有了理解,我們就可以選擇學習,否則我們就可以讓自己保持微笑。 乙個真正有紀律的人會明白,與其在紛爭中消耗自己,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上。
我們經常為了取悅別人而迷失自我。 然而,我們的生命不是為別人而存在的,我們必須為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 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就像一艘沒有槳的木船,搖搖晃晃,迷失方向。 如果我們把信心建立在內在的自信上,我們就不會害怕別人的冷漠。
楊江他曾經說過:“我們曾經期待外界的認可,直到最後我們才意識到,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不需要被別人質疑,也不需要把自己的未來託付給別人。 就像鳥兒站在樹上一樣,我們的信心應該來自我們自己的翅膀。 有時,我們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筋疲力盡,好像我們已經耗盡了精力,但實際上我們想得太多了。 過度思考只會折磨自己。 我們應該學會放下不必要的想法,不要總是讓自己難堪。
例如,有乙個女孩在工作,她經常擔心自己的計畫會不會被拒絕,是否會導致嘲笑和解雇。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她,讓她感到筋疲力盡,最終選擇放棄。 然而,當同事們想起她時,他們感到非常遺憾,因為她有潛力。 她的擔憂只是阻礙她行動的多餘想法。 《認知突破》提到,生命的成長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如果我們都專注於盲目的想象,就無法邁出第一步。 我們應該心胸開闊,不要讓自己不必要地難堪。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別人,做得不好是領導的問題,相處不好是同事的問題,性格不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然而,發現自己的問題是成熟的標誌。 我們需要將外界的批評視為自身成長的契機,不斷分析自身的不足,從失敗中積累經驗。
體操冠軍楊偉有人提到,國家體操球隊有一堵“恥辱牆”,上面貼滿了批評球員的報道。 他們把這些批評看作是自己成長的養分,他們不斷地反思和激勵自己。 相比之下,徐璞利用大豆和黑豆反思自己的方式。 他把每乙個好念頭和每乙個壞念頭都記錄下來,以督促自己自律,糾正自己的思想。
思想上的自律是一種內在的修行,只有能夠自律地思考,才能在行動上實現自律。 我們應該克制自己,不要糾正別人的慾望,不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中,每天減輕自己的負擔,從自己身上找到一切的理由。 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將自律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生活更有條理和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