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和晚間,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或持股公告。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12月10日共有40多家企業發布回購或持股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央企、國企巨頭發布的回購公告不同,不少中小上市公司也加入了回購行列或增持。
此外,近期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回購的實施給予了相當重視,近期上市公司因未按計畫實施回購而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
12月10日,億緯鋰能、天賜材料、寶萊雅、深圳能源等40余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或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告。
EVE(SZ300014,股價41。59元,市值851億元)公告稱,基於對億緯鋰能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公司董事、高階管理人員劉建華擬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合計不少於15萬股,不超過20萬股。
天賜材料(SZ002709,股價23.)33元,市值449億元)公告稱,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其控股股東、董事長兼總經理徐金福於12月7日以自有資金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增持公司股份共計約42萬股, 2024年。
寶萊雅(SH603605,股價103元,市值409億元)公告稱,於12月8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侯俊成《關於提出普萊雅化妝品有限公司回購公司股份的函》,並計畫自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股份回購計畫之日起12個月內回購股份, 金額不低於1億元(含數量)且不超過2億元(含數量)。
基於對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為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增強投資者對公司投資的信心,同時促進公司穩定健康發展,有效結合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個人利益, 促進公司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建議公司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以自有資金回購股份,並在未來適當時機用於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畫。“普羅雅說。
深圳能源(SZ000027,股價6..)14元,市值292億元)表示,12月10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深圳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全資子公司深創資本運營集團的《增股計畫通知函》,深創投擬增持以全資子公司深圳億鑫投資***為增持主體, 自2024年12月11日起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增持公司股份,擬增持金額不低於1元5億元以上不超過3億元,擬增持不超過7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個月來,多家A股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回購或持股公告。 上一輪較大規模融資是在今年10月中旬,當時多家央企發布回購增持公告。 10月中旬,寶鋼股份(SH600019,股價611元,市值135152億元)、中遠海運控股(SH601919,股價9.93元,市值159586億元)、中石化(SH600028,股價5.47元,市值655655億元)、中國移動(SH600941,股價91.73元,市值1962031億元)等多家公司披露增持或回購**。
記者注意到,與10月中旬的上一輪不同,12月10日週末密集回購或增持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小。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2月10日發布回購或增持公告的40多家公司平均市值約為100億元,最大約為850億元,最小約為19億元,其中市值低於100億元的絕大多數公司佔絕大多數。
例如,Garden Shares(SH605303,股價 1173元,市值19億元)公告稱,12月10日收到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吳光巨集的《關於提出杭州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回購公司股份的函》。
基於對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為維護投資者利益,增強投資者對公司投資的信心,促進公司平穩健康發展,有效結合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個人利益,建議公司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以自有資金回購股份交易,並在未來的適當時機將其用於員工持股計畫或股權激勵。“花園股份說。
花園股份回購計畫自董事會批准股份回購計畫之日起12個月內,回購股份資金總額不得低於500萬元(含)且不超過1000萬元(含)。
此外,記者注意到,近期監管部門也對上市公司回購的實施高度重視。
今年11月17日,和宗科技(SZ300477,股價3.76元,市值40億元)相繼發布兩份公告,均涉及公司回購承諾但未落實。和宗科技此前曾承諾以2000萬元至4000萬元回購股份,但一年後仍未落實。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貨幣基金賬面餘額為1883億美元。
同日,深交所向和宗科技發出關注函。 深交所指出,截至2024年9月30日,和宗科技貨幣資金賬面餘額為1883億美元。 深交所要求和宗科技說明未能完成回購計畫的原因和合理性,以及是否擬採取進一步相關措施完成回購計畫。
同日,北京證監局向和宗科技下達《關於責令更正針對北京和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監管措施的決定》。 根據《行政監管辦法決定》,和宗科技在回購期間未實施回購,違反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根據規定,北京證監局對和宗科技採取行政監管措施責令改正,並將相關違規行為記錄在誠信檔案中。
12月1日,基於上述原因,深交所對和宗科技進行了批評。
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