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統計,今年已有438萬人報名報考。 與去年相比,雖然下降了36萬人,但仍然無法撼動考研難度極高的現實。
過去,人們說高考是一座擠著千軍的單棧橋,但是現在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競爭比高考激烈三倍
如今高考錄取率高達10%,2024年研究生入學率只有可憐的27%,預計今年在30%左右。
除了少數對學術研究感興趣的人,絕大多數人讀研究生只是為了找乙份好工作
因為學歷越來越成為找工作的墊腳石,沒有可以拿到的文憑,連簡歷都交不到HR面前,更別說有機會坐在面試官桌前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了。
這種選人用人機制雖然存在許多不合理、不科學的方面,但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試想一下,如果你不用學歷這麼簡單粗暴的方式拿到一張卡,而是把大家一一面試考核,那麼你就會招到你想要的人,你得不到猴年。
有了這樣的卡片,可以大大縮小候選人的範圍,然後在小範圍內選擇自己想要的人,效率會大大提高。
雖然這有時會埋沒不擅長考試的人才,難免會選拔出一批高分低能力的人,但也非常相似,畢竟在激烈的考試競爭中能夠勝出的人,在以後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為了極高的效率而犧牲一點質量是值得的。 因此,把學歷作為選人用人的第一道篩子,逐漸成為社會招聘人才的基本共識。
這樣一來,為了拿到乙個又乙個工作機會的准考證,大家都要拼命先把自己的學歷卷起來,想盡辦法把自己的文憑提公升到更高的水平,這樣自己的簡歷就不會在初選時被點掉,讓排名盡可能地離面試官更近。
因此,近年來,考研越來越火爆,報研人數連續10年居首位,考研部隊人數也接近高考人數的一半。 這意味著,如果每年1000萬高中生中有900萬人上大學,那麼還有500萬人選擇上研究生。
就連我係的下屬女生也報名參加了今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 她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電腦科學專業,可見她也是高中時的優等生,今年她報考了清華大學大資料專業的在職研究生,表示希望進一步提公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她畢業已經5年了,一直在公司工作,這是我部門的第乙份工作,她在這裡工作了將近2年。 工作表現不突出,還不錯,中規中矩,總體來說,總是給人一種學生氣息。
思維嚴謹但略顯沉悶,缺乏一定的靈活性。 按部就班地做事,你強調的,可以保質保量地做,但僅此而已,你不會有太多自己的個性和特點。 在溝通方面,他也缺乏一些同理心,經常被困在自己的一種認知邏輯中,無法脫身。
因此,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只能給她一些容易完成的工作,她不怕把大任務託給她。
由此我想說,如果你想在體制外的公司工作,學歷只是畢業後第乙份工作的墊腳石,一旦踏入這扇門,學歷對於提高職場競爭力或者晉公升加薪其實意義不大
在私營部門工作主要基於你的工作能力,評判的標準只有乙個:取得了什麼業績,取得了什麼成果。 良好的表現會給你帶來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回報,反之亦然。 至於你是研究生還是本科生,都無所謂。
這不像在體制內工作,如果你受過高等教育,你的職稱會被賦予更高的級別,薪水會為你設定更高的一級,獎金會給你額外的乙個。 畢竟是安排資歷的地方,良好的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不能硬的資格之一。
但私營部門不吃它一切都以結果為依據,沒有能力,就沒有結果,學歷再好也是徒勞的
我曾經面試過一位名校的高學歷應聘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並工作了6年一開始,我甚至談到了我在校期間發表的內容,我參加了哪些社團活動,......,卻沒有說起過去6年的工作實踐,他取得了哪些成績。
最後,我考上了乙個大專畢業,工作了2年,卻寫了20多篇10萬+熱門文章的小姑娘,北大的“尖子生”連初試都沒通過。
如果,經過6年的工作,你仍然為自己的學歷感到自豪,你只能說:你完蛋了。
所以,我勸那些沒有混入體制,而是在混市經濟中,考研的興奮,最好不要追,真的沒有多大意義!
你是如何在職場實踐領域獲得優秀畢業證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