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穆彥玲再次拜訪了古嶺。 (東南網記者呂金福攝)
東南網12月15日**(記者 陸金福 李賢斌 編輯策劃 徐尚福)2024年快要結束了,美國“古嶺之友”成員、古嶺歷史文化研究者穆豔玲正忙著聯絡美國的“古嶺家族”,為她準備出版的一本古嶺故事書挖掘更多新鮮素材。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5日,穆豔玲在美國三藩市與友好人士一起參加了中國***的會議後,非常激動,一直想做點什麼。 梳理中美民間交流的古嶺故事,成為她關注的問題之一。 “聖誕節過後,我會請古嶺家的幾個成員面對面聊天,記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今年72歲的穆豔玲在大洋彼岸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古嶺的故事有著豐富的內涵,需要不斷挖掘,代代相傳。
去年10月,中共二十大期間,東南網記者採訪了穆豔玲,並發表了《美國“古嶺人”讚頌中國新時代》的報道,她對中國的快速發展感到由衷的高興。 一年多來,穆豔玲一直在努力挖掘和講述古陵的故事,搭建中美友誼的“彩虹橋”。
三年多後,他回到福州繼續書寫《古陵之愛》。
穆豔玲家族三代人與中國、福建、福州有著深厚的友誼。
她的岳父穆愛仁作為美國飛虎隊成員參加了中國抗戰,他的名字被鐫刻在福州抗戰紀念牆上,使他成為紀念牆上的第乙個外國人。 穆奧仁一生出入中國五次,從美國千里迢迢到福建教書,將一半的骨灰撒入岷江。
穆豔玲的丈夫牟彼得·穆出生在福州,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被撿到山上,在古陵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一家人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的兩個女兒分別取名“愛中”和“愛華”。
2024年,穆豔玲第一次登上古陵,被這裡的故事所感動,決定繼承岳父的遺願,投身於古陵文化研究,促進中美友誼。 她發起了由美國友人後裔、研究古陵文化的專家學者等組成的“古陵之友”,共同挖掘古陵的歷史,山上300多座古屋的主人身份也逐漸清晰起來,穆愛仁、柯志仁、傅義華、蒲天壽、 白凌偉,傅道德......一幅古玲的人生圖景正在慢慢展開。
這些年來,穆彥玲多次到美國耶魯大學等地尋找20世紀初的古陵原圖,拜訪過許多曾在古陵生活過的外國人的後代。 疫情期間,穆彥玲依舊堅持對古靈文化的研究,她在美國收集了大量與古靈有關的活物和**。
去年,在接受東南網記者採訪時,穆彥玲認為自己可以盡快“回到福州”,與古嶺的眾人團聚。 2024年,她如願以償,帶著女兒愛華回到福州,參加6月在福州舉行的“古嶺源”中美人民友好論壇。 她帶來了三大箱舊物件,包括鋼筆、一袋彈珠、一頂黑色氈帽、乙個鐵壺、乙個手動壓縮鼓風機、乙個錫製雪茄盒等,陳列在古嶺山民居生活館(富家別墅)。
我們祖先生活和留下痕跡的地方是家,這次我們把舊物送回家。 穆彥玲說,最珍貴的不是物件,而是物件背後的人和發生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百年前古陵的外國人生活。
這次回福州,穆豔玲待了整整乙個月,行程排得滿滿的。 她和朋友再次來到古嶺,在“異地公井”,她和女兒一起挖出泉水,在古嶺郵局親手在明信片上蓋上明信片,寄出跨洋明信片,在國際公益會入口處與中美朋友一起種下月桂樹。
在福州期間,穆彥陵還前往福州反原木戰士紀念牆,向岳父和牆上的抗戰戰士致敬。 她在紀念牆上的穆愛仁的中文名字上貼了一顆紅色的缺失星星,並在拓紙上印上了她岳父的名字。 她想把這部電影帶回美國,把這個故事講給她的家人聽。
2024年6月,穆燕玲在上海辦理了中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俗稱“中國綠卡”),但疫情期間過期後無法續簽,給她在國內開展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帶來了諸多不便。
這一次回到福州,穆彥玲最大的願望就是續簽“中國綠卡”。 2024年7月3日,她在福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成功辦理了“中國綠卡”。
中國是我的家,回到中國就是回家。 穆豔玲說,以後她會經常回國,繼續研究古嶺文化。
傳承“古嶺精神”,促進中美民間友好。
回到美國後,穆豔玲仍然忙於推動中美人文交流。 2024年10月底,她線上參加了美中人民友好協會舉辦的全國會議,並就固陵文化研究成果和古陵故事精神進行了演講。 她還時不時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與古嶺的朋友們“相聚”。
進入11月,穆豔玲參加了多項活動。 11月5日,黃平總領事會見穆豔玲夫婦,就中美人文交流交換意見。 穆豔玲還向黃平總領事贈送了他編纂的《古嶺繪本》。
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總統出席了在三藩市舉行的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並再次會見了美國各界老朋友,重述友誼。
穆豔玲受邀出席宴會,當她接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邀請時,非常激動,聯絡了李·加德納、畢樂華、程戈登夫婦、蒲光珠和孫女凱茜,以及派屈克的曾孫厄尼前往三藩市,她專程從羅德島趕來參加宴會。
穆豔玲表示,很榮幸能成為眾多中國朋友團的一員,並代表“古陵之友”受邀參加此次晚宴,深切感受到習近平主席對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交流、促進相互了解與合作的大力支援和推動。
早在2024年,他就邀請達娜夫人探望古嶺,幫助這位美國老實現丈夫回國的願望,還多次在不同場合講起古嶺的故事,使古嶺的故事廣為流傳。 穆豔玲說,董事長對古陵很熟悉,他們簡短的交流就聊到了古陵山上的人和事。
古嶺的故事,就是***主席親自推動中美友好交往的好故事。 在穆彥玲看來,古陵是乙個不尋常的地方,商人、外交官和傳教士聚集在這裡,他們開辦學校和醫院,住在這裡的外國人和中國人互相幫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每乙個古嶺故事都告訴我們乙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走到一起,過著和諧的生活,建立起可以代代相傳的友誼。 穆豔玲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理解、尊重、和平、友愛的古嶺精神的重要性,谷嶺故事象徵著美中兩國友好交往的延續和傳承。
中美關係的根基在人民,希望在人民,青年在未來,活力在地方。當地時間11月16日,穆豔玲還參加了由中國廣播電視台與美中青年學生交流協會等團體在三藩市聯合舉辦的“中美人文交流友好對話”。 穆豔玲希望古嶺成為世界各地孩子都來的地方,讓年輕一代的美國人能夠到中國和福州古嶺生活一段時間,與當地民眾深入交流,與中國交朋友。
溝通對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他們思想開放,更容易交流思想,一旦人們意識到自己在中國有朋友,他們就會感到與眾不同。 穆彥玲表示,兩國的年輕人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和成長背景,如果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舞台,更好地了解彼此和彼此的國家,將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回國後,穆燕玲與丈夫、女兒和其他“古玲之友”分享了她在三藩市的時光。 “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三藩市的聚會,每個人都很高興並受到啟發。 “穆彥玲。
豐富古嶺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這一年,除了參加交流活動,穆豔玲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為一本古玲故事書蒐集資料上,她想把當地村民與美國人相處的故事用文字寫下來。 此前,她曾多次獨自驅車乙個半小時前往魏家成員林林的住處,與他聊天,回憶在古嶺的往事。
林恩家裡沒有文字資料記錄古玲的經歷,腦海裡有很多故事,他不得不坐下來慢慢說,記憶才出來。 穆豔玲說。 林恩出生於福州,父母白凌偉曾在“福州民辦聯合中學”任教,16歲之前,他每年都會在古嶺度過暑假,還用小相機拍下了上百張古嶺生活的照片**。 不幸的是,林恩於今年8月30日在美國去世,享年103歲。
接下來,穆彥玲還會陸續拜訪古嶺家族的成員。 “我計畫明年10月出版這本書的中文版,然後回福州發行,希望能以文字的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嶺的故事。” 穆豔玲說,隨著“古陵之友”成員逐漸老去,他們也在不斷招募古靈家族新生代參與這項工作。
2024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穆豔玲也希望為促進中美人文交流貢獻乙份力量。 “中美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聯絡也非常重要。 穆豔玲計畫明年3月回國,在美國一所學校完成對師生的古玲紀錄片採訪。
穆豔玲期待與中國朋友和同仁一道,共同推動古陵歷史文化研究,為增進美中兩國人民的友誼而努力,這也是弘揚“古陵精神”的最佳方式。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穆豔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