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尹力的新書《夢》出版。 《夢》突破了傳統書籍的結構,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序列,以庚子乙個月的日記為主要線索,用獨特的蒙太奇手法和意識流,將尹力幾十年來散落在尹力藝術中的文字、電影、繪畫、攝影聯絡起來,構成了導演尹力的“夢境世界”。
“一句話就能形容這本書的內容,'庚子乙個月,變化四十年'。 我們應該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它造就了這一代人,用幾句話的片段編織了我們所從事的事業、熱愛的工作、結交的朋友。 一點一點,很多人在讀書的過程中,一定會感同身受。它給我們留下了共同的記憶,共同的心理旅程。 尹麗說。 在《夢想》出版之際,在《北京青年》週刊面前,尹力詳細講述了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以及對電影和人生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庚子乙個月重新開放四十年
2024年1月,武漢宣布封城,我被關在家裡,停工,哪兒也去不了。
我從除夕三十年開始寫作,恰逢庚子年,我屬於雞,整整乙個家子,我給它取名為“庚子正月”,當時有乙個副標題叫“一起走過過去”。 是的。。。。。。回顧過去或撿起被扔進垃圾桶的生活碎片它變成了一種意識流,自由聯想。 後來,我和中國電影出版社的朋友聊天,他們說,你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寫成書呢?在朋友的慫恿和慫恿下,他變得嚴肅起來。 根據出版的相關要求,該書的正文部分略有刪節,雖然肉被切掉了,但基本外觀還是有的。 這本書的編排不是板塊或年表的形式,而是特別像一部意識流電影,捕捉了多年來倖存下來的零碎記憶。 出版社小編說,真的是“四十年變遷,庚子乙個月”,我覺得這句話生動地概括了這本書的內容——通過我,乙個人生個體的心路歷程,去見時代的波瀾壯闊。
因為我拍過電影、拍過書、寫過畫、做過攝影,我和設計師一直在思考是按藝術類別劃分書,還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當時意見不一。 但我認為還是應該充分發揮電影表達、多時空、自由聯想、意識流等優勢。 這本書是 115厘公尺重6公斤,在如此龐大的體量中,並沒有按照藝術類別分別劃分,而是將攝影、美術、電影、電視劇集、書法穿插其中,以《庚子正月》的文字為主軸,將這些東西分解再整合。 當然,意識流也需要散去,精神不散去,需要有東西貫穿始終,所以最後目錄用了24個節氣,序言是乙個“來”字,還有乙個“去”字,其實是一種對歲月痕跡的感知。 另外,在書的前面,我刻了一枚印章“我”,在封底上,我刻了一枚印章“無我”,春秋兩季,生命來來去去,從無到有,從存在到無,塵土到塵土,也是生命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是個體, 但具有共性。
在寫書的過程中,我經常從早到晚和設計師討論,包括去武漢參加百花電影節的時候,我和設計師日夜相處,從內容安排、時間、節奏、布局、字形、圖形......等等。 高中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北京象牙雕廠,復考後,我先考上了**工藝美術學院的特殊藝術系,但是我沒有去,第二年我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 藝術是我從小就喜歡的愛好,成為導演後,時間被打破了,專業繪畫的想法也消失了,但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會隨身攜帶乙個小筆記本,寫生並記錄我的生活。 我希望能夠通過筆的流動,在螢幕上反映出帶有個人主觀感受的事物,這與用手機記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它承載著思想,而不是抬起按下快門。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堅持畫草圖,生活中的許多瞬間,記錄下來,你不知道這種積累什麼時候會被啟用和利用。 這種記錄和觀察的習已經成為我的一種潛意識行為,一種生活方式。
製作這部電影的人這是乙個夢想家
人生如白馬,時光荏苒,這麼多年過去了。 多虧了偉大的時代,我們趕上了美好的時光,一路走來就像俗話說“一滴水能折射七色”,個人一生的過往,也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時代的變遷。 在歷史的程序中,我們既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同時也是一定程度的記錄者。 因此,當乙個人回首往事時,生活中看似毫無意義的事情,還是會有一些紀實價值的,也會引起很多同時代人的真實共鳴和回憶。
比如當年的准考證、畢業證,甚至當年發放畢業禮包的排程系統,在今天的年輕人眼裡,真的像是文物。 我也在北京電影學院第78屆上學,畢業10年、20年、30年後同學們的重逢,現在看來都是無比珍貴的回憶。 如今,很多老師和同學都去世了,一想到這裡,我真的感慨萬千,覺得生命既頑強又脆弱。 而我們這些從事電影製作工作的人可能和其他人的感受不同。 我們可以將這些對生活和生命的感知融入到我們的作品和表達中。 這也是身為創作者的幸福。
以導演的身份拍電影,把自己對生活、對生活的情懷寫進故事裡,然後在大銀幕上吸引觀眾,打動大家的......通過影象的表達和演員的表演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工作更美麗的呢?
拍電影的人一定是夢想家。 而我們,做夢的人,沉浸在夢想中,我們的生活中不會有任何遺憾。 如果幾年後我們重新選擇我們的生活,我仍然會認為拍電影是如此美好。 雖然很沉重,雖然很著急,雖然很辛苦,但當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時,你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美好的,值得的。
科學的真相人性的善良藝術之美
今天的年輕電影製作人已經趕上了更好的時代。 2024年,我國出台了《電影產業促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關於文化產業的立法,極大地催生了各地電影院和電影相關硬體的建設,電影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最快的速度下,我國每天增長28塊銀幕,這讓全世界的同行都震驚了。 中國現在是毋庸置疑的電影強國,我們的放映硬體水平在4K、3D、IMAX、全景音效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全國銀幕數量超過8萬......這在我們學習電影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現在年輕的創作者們趕上了好時光,他們也有更多的機會,有更多更好的技術手段和途徑來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他們的思想也更加活躍,他們更清楚自己應該在什麼樣的平台和載體中表達自己。 尤其是這幾年,我看到了乙個很欣慰的現象,年輕導演在表達現實題材時,乙個是主動的,乙個是不平凡的、庸俗的。 從之前的《我不是藥神》到今年的《孤注一擲》和《消失的她》,無一例外,他們在表達現實主義的同時,也找到了一些新的想法,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成績。 相反,曾經是視覺奇觀、全球票房收入的荷里活大片,在中國觀眾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當然,這也代表了觀眾的取向,在關注現實的同時,也在電影中尋找自己的焦點。
2024年,中國電影年票房突破6000億,我認為未來實現10000億票房不是夢想,短期內肯定會實現。 我們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年輕觀眾對國產電影的剛性需求。 所以電影還是有希望的,所以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話題還是有無窮無盡的。
無論是影視、藝術,還是寫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以及美學的終極體現,都是共同的,歸根結底是“真、善、美”。 “科學的真,人性的善良,藝術的美”。 我一直覺得,說真話、表達真話、追求真話,雖然看似是一件非常簡單誠實的事情,但其實很難做到。 在我過去和未來的作品中,我想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些東西,當後代將過去 50 或 100 年要通過電影來理解這個時代,我希望它們不僅要有故事和視訊記錄,還要有精神的維度,有呼吸感,有毛茸茸的質感。 就像我們現在去看那些老電影,那些電影藝術家留下的經典作品,除了看到那些生動的人物和故事,那些人物所展現出的魅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活著的時代人們的精神,他們的激情,他們的勇敢,他們的奉獻,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困難, 他們的憂慮、悲傷和......作為觀眾,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鳴。 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本質真理”,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東西。
所以,我也想像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電影人一樣,秉持“真、善、美”的價值取向,貼近生活,扎根人民,放映現實,針刺時代弊端,記錄生活。 如果我說使命,這就是我的使命。
發簡訊姜菊
編輯漢哈哈
人物攝影李英武
提供圖書館資料設計師:孫文斌
場地提供北京世紀金源國際大飯店
相關閱讀和近期熱點
鄭妮娜:盡力而為。
王兵:心向所向,人就自由。
田勤欣和賈一平:創新是最好的,無論成功還是失敗。
張樹田:做人、做事、做學習。
王曉峰:營造社會氛圍,講好非遺故事。
藝術家華青:“花屋”的力量和生命能量。
吳牧野:精準生活,無限玩。
胡杏兒:忙碌是一種運氣。
吳彥姝和習美娟:心靈和思想使彼此變得更好。
陳莎:彈奏總是指向心靈的。
了解自己:保持在事情的中間。
策展人朱玉傑:探索愛與成長的可能性。
編舞戴璐:未來對我來說充滿了未知,這很好。
點選下面的封面,一鍵訂購新刊物2024年12月7日 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