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拒絕“特殊寶寶”,這是怎麼解釋的?

Mondo 教育 更新 2024-01-29

問題來了

在我每天的教育觀察中,我發現班上有乙個孩子明顯比其他孩子弱,他會有一些奇怪或不友好的行為,總是拿別人的東西,搶弟弟妹妹的玩具。 了解後,孩子已到醫院檢查,醫學診斷為發育遲緩。 其他家長表示拒絕,但幼兒的父母不承認或配合,導致班上的老師感到困惑。 如何讓父母接受這樣乙個“特別的寶寶”?(幼兒園老師)。

專家意見

普通幼兒的父母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態度各不相同,經常表現出悲傷的眼神、抗拒的表情......這也是父母在教育道路上的一大難題。 我腦海中經常浮現出在校長房被家長“圍攻”的場景:因為有些家長害怕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引導或危險,所以他們非常不願意接受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希望我們能勸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退出。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做好其他家長的工作,還要保護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免受傷害,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支援。

探索接受的五個步驟:理解、認可、尊重、互助和成長

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先制定乙個方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提前介紹不同國家和地區針對特殊需要兒童採取的教育方式,從而開啟家長的教育視野,擴大接受的格局。

二是採取後續觀察和理解,帶領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活動,讓家長參與觀察,親近孩子,了解孩子,有利於前期的情感伏筆,只有經歷過特殊需要兒童成長的難點問題後,其他家長才能理解和尊重特殊需要兒童及其家庭, 有利於感同身受,引導家長參與相關工作。

第三,經過上述過程,當家長再次聚集在會議室時,他們會成為處理教育問題的盟友,共同計畫和克服所有困難,逐漸認同融合教育,尊重和接受特殊需要兒童的相處方式,有利於引導大家成為問題的發現者、思考者和解決者。

同時,我們引導普通兒童積極成為特殊兒童教育的夥伴,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的生活和習。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夥伴不僅要耐心地陪伴和幫助同齡人,還要時刻監督自己,做乙個好的榜樣。 這種融合教育是對雙方孩子發展的一種促進,可謂雙贏。 久而久之,普通幼兒的父母會逐漸接受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組建教育互助社:在家庭男女同校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日常教育中,我們發現很多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家長極其敏感,不願意承認孩子的“特殊性”,更不用說配合幼兒園介入了。

例如,我們發現小班中的小A從不與班上的其他孩子玩耍,不與老師溝通,聽不懂老師的指示,不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他的認知和語言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孩子。 當班主任親切地提醒家長帶孩子去醫療機構做評估時,孩子的母親認為孩子是正常的,表現出不承認、不配合甚至抗拒的態度。 到了中產階級的時候,小A和其他孩子的差距越來越明顯,老師再次提醒家長:“如果不干預,錯過關鍵期,就會傷害孩子!“然後父母帶孩子去醫院進行評估,這驗證了我們的觀察結果。 孩子的發育商數明顯偏低,需要進行語言認知訓練。

這樣一來,如何讓家長面對現實,主動配合幼兒園介入孩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一般來說,我們採取以下策略:

首先,請處於相同情況的父母與他們溝通。 在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從小學開始就帶他去做醫學評估,並一直在醫院進行認知語言訓練,幼兒園也對他實施了相應的教育,孩子在過去的一年裡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在與小B媽媽的溝通中,小A的媽媽終於認識到了孩子的缺陷,看到了及時干預的重要性。 於是,小A的媽媽主動向我們諮詢如何介入,我們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二是邀請特殊教育專家到幼兒園進行調研指導。 由於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問題意見不合,我們也會邀請教育部門融合教育導師、特殊教育專家等專業人士,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進行觀察分析,與家長進行探討,提醒家長抓住關鍵時期及時介入,給予他們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 專業人士的勸說往往比我們普通教師的辛勤工作更有說服力。

三是成立教育互助小組,開展家庭男女同校。 為了讓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家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成立了“溫暖教育互助小組”,成員包括幼兒園每個有特殊需要孩子的校長、個案班主任、資源老師和家長。 每天,老師都會及時反饋孩子在群中的個人訓練、生活、集體活動等情況,家長也會及時發布孩子在家的習、生活、遊戲等小**在群中,資源老師會對**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建議。 家庭男女同校的良好氛圍調動了小組中每一位家長的積極性,有效的互動學習習給了家長乙個科學的指導方向。 在默默的教育和互助行動中,家長們學會了接納孩子的缺點,學會了如何科學地融入育兒。 我們看到了家長、孩子和老師的進步。

營造共融教育氛圍:以孩子為本,實現“生命在當下”。

在開展融合教育過程中,堅持以孩子為本的原則,從物質基礎、遊樂環境、親子互動、共融環境等方面營造融合教育氛圍。

一是在整個園區營造愛融融的氛圍。 倡導“開放、平等、民主”的家庭,師與子、孩子與孩子、師師關係,無論是孩子與**之間,還是校長與教師之間,每個人都像朋友、家人一樣。 孩子也是“小人”,真正成為日間生活遊戲和班級制的小主人,這種濃濃的愛與友情,也給融合教育帶來了溫暖的感覺。 例如,有乙個自閉症孩子,在班上被多位家長拒絕和投訴。 對此,我們的行政人員與班的家長們一一溝通,介紹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情況:孩子在幼兒園有多位資源老師進行貼身訓練,在幼兒園無論走到哪裡都有老師與他互動, 老師們不斷強化他與人相處、交流、玩耍的方式,幫助他形成一種不能隨意開啟別人物品、不能隨意吃別人東西的意識。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他漸漸學會了“我不拿別人的東西”,可以問話,父母也不再抗拒他,因為他慢慢習了與他人“和平共處”。

二是營造溫馨濕潤的遊樂環境。 我校幼兒園打造了“兩田三區七室”的“趣味跑”故事公園,邀請家長共同討論和建言獻策,了解教育環境正是因為“個體需求”而增設了教育功能一體化的專用房間,充分滿足了“普適+個體需求”的需求, 父母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有更多的互惠和感激之情。

三是營造愛心救助社會氛圍。 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家庭條件困難,需要社會給予足夠的照顧和支援,因此我們積極聯絡各部門成立綜合教育協會,為社群1-3歲低收入家庭提供早教服務費補貼,為幼兒園10名以上低收入兒童提供晚間託管服務費補貼, 並悄悄地為營養不良的孩子準備了愛心便當盒。實實在在的經濟援助和教育服務,充分展現了融合教育的愛心和溫暖。

我曾在日本學者綱森丸的《保育員的視角》一書中讀到這樣一段話:“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抓住孩子們心中的細線,這些細線總有一天會編織世界的未來。 我們必須認識到,扔進孩子心中平靜水面的每一顆鵝卵石都會在幾個世紀後蕩漾開來。 “這種人生觀和使命感,是老師們在困難和壓力面前堅韌不拔的動力,我為此感動和感動。 願更多的人攜起手來,重塑我們的工作思路,擁抱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讓教育在這個純淨的樂園裡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不讓任何乙個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7日,第2頁

相關問題答案

    校長設計了“特製校服”,防止早戀,家長滿意

    校長設計了 特製校服 防止早戀,家長滿意 進入小學後,學生進入青春期,是容易對外界產生陰暗感的時期,尤其是男生女生,容易被異性吸引。當老師最糾結於學生的幼犬戀愛問題時,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學生交談,或者告訴家長引導學生。但是如果有辦法把 早戀 扼殺在萌芽狀態會有多好?有些學校在分配座位時會要求性別隔...

    父母如何應對自閉症兒童的具體恐懼?

    一些自閉症兒童經常突然變得緊張和害怕。幾乎所有人都會在某個時候對無害的東西產生恐懼。自閉症兒童恐懼的原因有些複雜,最初是由於可怕的經歷引起的恐懼,有時可能是由於環境刺激引起的恐懼。分析自閉症兒童恐懼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最初,這可能是可怕的經歷引起的恐懼。例如,因為一雙新鞋不合腳,鞋子磨損了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