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強渡烏江,四次渡過赤水河,熟練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過瀘定橋,爬雪山,渡過草原,......歷時兩年,行軍25000裡,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為開啟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然而,紅軍為什麼要長征呢?這背後有深層原因。
2024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發動的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對國民黨反動派武裝抵抗的第一槍,拉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建立革命軍隊的序幕。
到2024年夏天,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到10萬多人,在10多個省份開闢了10多個革命根據地。 中國工農紅軍的迅猛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不斷擴大,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此時,軍閥混戰剛剛結束,成為最後贏家的蔣介石已經將目光投向了迅速壯大的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 於是,軍隊動員起來,對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反革命“圍剿”運動。
**時分判斷,勢力,對軍隊下達正確靈活的軍事指揮,於是前四次反革命“圍剿”全部被英勇的紅軍戰士擊潰。 直到第五次反革命“圍剿”,形勢才有所改變。 2024年下半年,蔣介石調集100萬大軍、200多架飛機,採取“三軍七軍”的方針,對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 對於**根據地,蔣介石調集了50萬軍隊,分路線“圍剿”**紅軍。
當時中共事實上的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積極奉行王明教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分析當時中國的革命形勢,在指揮軍事行動上作出錯誤判斷實施了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和後來的保守防禦戰略,導致紅軍不僅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屢戰屢敗,而且領土擴張,導致蘇區範圍逐漸縮小。
2024年4月,紅軍在江西廣昌與國民黨軍隊決戰。 面對蔣介石的優勢兵力,我軍損失慘重,形勢危急。
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七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向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推進,建立新的蘇區紅軍第6軍團奉命從湖南、江西蘇區突破包圍圈西征,在湘中發展游擊戰。 這樣的安排,其意圖是動員國民黨“圍剿”軍隊,以減輕對**蘇區的壓力,但未能如願。
9月8日,中央革命軍委命令西征紅六軍團在湖南省成埠、遂寧、舞鋼三地進行游擊戰,然後轉移到湘西,與在川貴湘邊境作戰的紅軍第3軍取得聯絡。 紅六軍在轉移過程中,被國民黨軍主力阻攔,只好在9月中旬調兵南下。
10月初,國民黨軍隊進攻**蘇區中部地區,迅速占領興國、寧都、石城一線。 紅軍的迴旋餘地更是狹窄,再也無法打破國民黨軍隊在蘇區的“圍剿”因此,他被迫撤出蘇區並進行了戰略轉變——長征。
可以說,長征是紅軍輸掉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的無奈之舉。但從另乙個角度看,長征也是當時領導人對革命形勢的正確判斷。 當時行動的目標是前往湘西、湖北地區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然後實施**,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收復**蘇區這是乙個具有明確目標的“戰略轉變”。
事實證明,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它不僅鍛鍊了偉大的黨和偉大的人民軍隊,而且培養了偉大的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