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學習。 對於學科教學而言,問題設計是激發學生課堂思考的關鍵部分。 原江北區高中政學教師、研究員王立蘇先生退休後,依然教授這門課,並經常分享一些有助於改進教學的想法。 例如,把握四度——問題設計有溫度(高光、眼淚、笑聲和熱點中的痛點)、梯度、深度和高度。
他對我說:“劉先生你好!你能在《教學筆記》中為我選擇幾個直接反映上述觀點的案例嗎?”
“我回答說:”這並不容易,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和思考。 ”
王麗蘇說:我的表情可能有問題。 我們不能指望每個問題都有“四個度”,專注於每個問題的乙個方面就足夠了。
根據王老師的觀點,我想到了我剛才進行的高中哲學中“社會史學科”的教學。
這種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高考命題中常用的知識點,就是從考試的角度來看,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基本沒有困難。 但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做好設計。
例如,對“人民群眾”概念的理解和設計,可以先結合歷史來回顧不同的歷史階段,如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的範圍是什麼然後從理論上定義人民群眾的概念,包括數量和質量。 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梯度設計思維,將歷史學和政治學的內容結合起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群眾的作用和英雄的作用、誰大誰小的爭論,了解群眾的歷史觀和英雄的歷史觀的區別,讀歷史教科書和現實生活的感受,這算是有深度的。 從哲學角度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在邏輯上必然導致大眾史的概念,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在邏輯上必然導致英雄史的概念。 這種推理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
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不是只有領導幹部需要,老百姓才需要?這可以被認為是乙個高度。 這種視角和路線對中學生意味著什麼,當涉及到學生的生活經歷時,可以看作是一種溫度。 對於大多數中學生來說,如何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實踐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應該是這節課成功的基礎。 哲學理論觀點在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貫徹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的最本質特徵。
如果高中哲學“社會史學科”的內容設計得好,應該能夠體現課堂設計的梯度、深度、高度和溫度四個度。
王總聽完我的想法後說:劉先生是唾手可得的寶貝。 **在課程介紹中可能會更強調溫度。 當你安頓下來,適應學生的生活體驗時,這是乙個更有能力的要求和更高的水平。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如何設計好每節課,應該是每個教師每天需要面對的話題。 梯度、深度、高度、溫度的要求,給了我們課堂設計的目標和方向,值得我們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努力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