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頁面未載入,請重新整理並重試。
讓我們談談節水和提高效率
進行耙子和防潮保護
鞏固秋澆成果
劉永和現在已經到了“39”節氣,氣溫驟降,地球結冰,進入了適宜的耙護溼期。
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種有效的節水經驗。 凍融後,秋水補水的水分以固體形式儲存在土壤中,不再水平滲入或排出,而是通過土壤裂縫和表面毛細口蒸發到大氣中,導致第二年春播“綠干失墒”。 睿智的先民們創造了耙子技術,利用凍後比較堅硬的泥土作為緩衝,使表面2 3厘公尺的活性土層達到“細、棉、松、軟”的程度,最大程度地堵住了土壤裂縫和毛細口,減少了水分蒸發,鞏固了秋澆的效果。
早在上世紀頭十年,烏拉德灌溉管理局高階工程師譚強就致力於在內蒙古河套灌區三湖河灌區開展節水保濕土壤控鹼的中期推廣和試驗研究,形成了《早秋澆水節水保濕灌溉規程》, 由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印發,在河套灌區及類似半乾旱區、乾旱區參照實施。《條例》將防潮分為三個環節:
首先是保濕環節。 初秋澆水後,土壤開裂,明顯乾燥,在結冰期間溫度公升高,表面融化時,應用鐵齒耙對地面進行耙,然後用重達400 500公斤的石頭或鐵石石進行破土,堵住裂縫。 “三九”(1月9日至1月18日)效果最好。 最好使用將土壤表層和土壤切割裝置融為一體的機械化農具,以提高保濕的效率和質量。
二是水分調節環節。 當春播前0 20cm土壤含水率小於18%時,通過壓力壓實土壤表面,減小土壤毛細孔徑,增強深層土壤水分的吸附,促進形成適宜種子萌發、生根和幼苗生長的土壤水分。
三是水分的分散。 在11月中旬和次年秋天,地下水凍結在土壤表面,因為它在凍結期間沒有充分下降。 當春播前0 20cm土壤土壤含水量大於25%時,需要通過耙出地表多餘的水分來疏鬆地面。 冬季,春播前,降水較多,春溫公升早漲幅度大,大地解凍快,春季東南風發生較早,較多或秋澆水土壤鹽漬化程度較重,還可能發生潮崩現象,應採取打頂、耙地以釋放悶熱的對策。
秋澆水節水,“澆水”是基礎,“保護”是關鍵。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認真做好耙水保濕工作,打好河套灌區農業節水攻堅戰(作者為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退休科技人員)。
編輯:何詩雨 校對:陳龍。
審核:田暢 主管:張成宇。
終審:常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