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節對《無極》的介紹中,有兩個看似矛盾的點,我一直希望有人能找到並提出來,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收到任何關於它們的反饋。
在《無極》篇的開頭,說:無極是宇宙的先天狀態。 它的數字是 0,它的影象是 none。 以下是對數字“0”的描述。 在無限篇章的末尾,還有另乙個與數字相關的描述:它是“一”。
那麼,我們先來談談前面的數字“0”。 後來,據說它是“一”。 從“數字”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地方顯然是矛盾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看似矛盾的數字出現在前面和結尾,這個問題會引出乙個大問題,那就是“中國”和“西方”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
說到西方思想史,就不得不提乙個人,他被公認為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人,這個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他提出了“世界的起源是什麼”的終極問題,把西方思想史引向了“本體論”。 可以說,人類思想哲學的終極目標,無非是要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但是,在西方思想史和哲學史的發展過程中,研究物件一直被“概念抽象化”。 這個過程經歷了兩個“剝離”的步驟:一是西方思想把“人”從現象世界中剝離出來,世界成為“客體”,“我”成為主體。 作為主體,“我”獨立於現象世界之外,觀察和研究世界的客體。 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西方哲學也將從現象世界,即“概念”中獲得的相似特徵,從現象世界(如數學、物理、化學)中分離出來,這些特徵都是從現象世界中提取出來的,但它們的內容完全獨立於現象世界而存在,形成了“抽象概念”而不是“具體概念”。 例如,數字 1234 來自對現象世界的定量觀察,但它完全獨立於現象世界,當我們說“1”時,它與任何具體事物無關。 於是,在西方思想的兩次“分離”的基礎上,所謂的“邏輯”誕生了。 邏輯學最重要的特徵是能夠獨立於現象世界,抽象出“概念”,研究“現象世界”。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邏輯”一詞是西方思想文化發展的最根本方向。 這種基本取向,在我們對當今世界的研究中,即所謂的“科學態度”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既然人類所謂的科學是建立在“邏輯”之上的,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邏輯”。 要理解什麼是“邏輯”,只需要看看傳統的計算機原理。 首先輸入條件,然後按照既定步驟執行它們,最後輸出結果。 所謂“邏輯”,簡單來說,就是1加1等於2。 就這麼簡單。 1 加 1 可以等於 1 嗎,可以等於 3 嗎?不可以,因為 1 加 1 等於 2,所以它只能等於 2。 然而,在現實世界的現象中,1加1一定等於2嗎?
因此,我們科學所倡導的“邏輯”是非黑即白的,它體現了“必然性”。 在邏輯上,沒有“偶然”,沒有例外,沒有“不確定性”,在“邏輯”的呵護下,一切都按照預定的順序發生,沒有例外。 在“邏輯”的呵護下,世界的一切結果都能被準確把握和確定,無一例外。
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邏輯及其產生的必然性,這是西方思想體系執行結構的最低層次。
在這種底層結構下,西方人文學科的“邏輯機器”也就此誕生。 在英語中,yes or no對應於現象的具體世界,準確地代表了“肯定”和“否定”兩種結果。 沒有例外。 因此,當乙個外國人對你的觀點回答“是”或“否”時,我們肯定地知道答案背後的現象世界是相符的。 如果他想說“是”,他的意思是“同意”現象的事實。 相反,如果他說“不”,那就意味著他“反對”客觀現象發生的事實。
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中國”思維。 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是“整體觀”,我們絕不會孤立地研究和認識世界。 我們從來沒有把“人”或“我”的概念從現象世界中分離出來,我們一直講“天人合一”,人與世間萬物是一體的,人只是構成整體的現象世界的一員。
以《易經》為主導的陰陽辯證體系,是我們中國思維體系的底層結構。 在這個思維框架中,我們談論的是對立面的統一。 陰陽是對立的,如明與暗、上與下、生與死、前與後、內與外、大與小、熱與冷等,完全相反、矛盾。 然而,陰陽是一體的,任何人都離不開任何人。 必須有高有低,低必須有高。 必須有大和小,也必須有大和小。 必須有頂部,必須有底部,必須有向上。 沒有大不小,沒有高不卑,沒有生命不是死亡,沒有內在是無法形容的,沒有黑暗是沒有光明。 同時,陰陽表現為交感相互占有,陰在陽,陽在陰。 手是陽的,腳是陰的,手掌相對於手背是陰的,手掌的右側是左側的陽。 一年中,從冬至到夏至,陽氣逐漸增大,陰氣逐漸消失,陽熱抑制陰冷空氣,因此氣候逐漸變熱。 從夏至到冬至,陰氣增長,陽氣逐漸消失,冷陰抑制陽熱,氣候逐漸變冷。 白天,從午夜到中午,陽氣增長,陰氣消失,陽氣限制陰氣,溫度逐漸公升高。 從中午到孩子,陰生陽消,陰制陽,溫度逐漸下降。 陰陽,隨著時空的變遷,不斷處於成長和退縮的過程中。 陰陽是相互制約的,因此這種變化保持了動態平衡和相對穩定的狀態。 陰陽還是互利的,陽極生陰,陰極生陽。 《易經卦》最上面的一行叫上酒。 修辭是。 九號,康龍有遺憾。 那是什麼意思?六柱都是純陽,上九柱是陽極的形象,事物的極點必須顛倒過來,利潤不會長久。 孔子曰:“高貴而高貴,高尚而無民,聖人之下無助,是感動而有遺憾。 “老子”雲:“天道,就是虧多了就補缺。 是陰陽相互孕育和轉化的形象。 冬去春,老死,年輕,就像乙個很弱的人一樣,他會生氣。 陰陽的轉變是宇宙運動和變化的基本規律。
以陰陽為主導的辯證思維體系是矛盾的和諧統一,既包含“必然性”,又包含“偶然性”。 比如中國人講“緣分”,什麼是“緣分”,緣分,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你可以看到我的**,那是因為你關注了我,或者你關注了這類話題,系統把它推送給你。 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關注這種話題的人很多,發布這種**的人也不少,為什麼是你和我,這兩個人有聯絡,其中也包括隨機性,因為系統推送並不是必然和確定的結果。 其他人也對這類話題感興趣,那他為什麼不刷我呢?很多人發同型別的**,你為什麼不刷他?
因此,中華文明的思維體系是以整體為基礎,以陰陽辯證思維為主導,以動態發展觀研究世界。 這符合宇宙自然演化的客觀事實。 在上一章關於“無極”的章節中,明確指出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我們人類對自然的觀察是建立在“假定靜止”的基礎上的。 因此,中華文明的核心思維結構完全符合現象世界的本質。 西方思想中邏輯規定的確定性不是世界的真理,世界的真理永遠是必然包含偶然,偶然包含必然,這是必然與偶然的統一。
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在談論無極時,我們分別用“它的數0”和“它是一”,而使用“0”是抽象思維的結果,因為從物質世界的角度來看,不存在物質,也就是純數學概念中的數字“0”。 但是,就現象世界的本質而言,構成宇宙本源的“氣”雖然是不可觀測的,但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空”,氣的整體性是真正的“存在”,而不是哲學上的“不存在”。 萬事萬物總有乙個源頭,而這個源頭就是整體的“氣”,而從數字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因為一是整體,沒有區別。
從底層思維結構出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要有文化自信,為什麼中華文明會復興,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才能實現世界和諧,因為這是由最低的制度架構決定的。 思維決定了認知和行為,如果思維執行在乙個有缺陷或不“精確”的系統架構上,我們是否期望它產生正確的認知?
中華文明思維的系統架構決定了中華文明是宇宙的起源文明,只有在中華文明的指引下,人類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變身為動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