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承諾是一張廢紙,魏牌藍山放棄維護形象
近日,行業內發生了一件大事,雙方對對方強硬,消費者隔岸吃瓜。
事件發生的原因,是車皇公布了“2023車皇冬測”的一系列測試結果,其中在混動車型純電續航達標率測試中,比亞迪“遙遙領先”,跑出了海南車主冬季跑不了的80%以上的續航達標率。
但有些產品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長城汽車旗下多款產品,包括WEY品牌藍山DHT-PHEV,完成率不足40%;M7增程版更慘,316%的耐力成就率成功排名倒數第一。
在年底,當品牌們爭相大甩賣,為2024年畫上完美的句號時,毫無疑問,那些在測試中表現不佳的產品的年終銷售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影響。
檢測結果公布後,於成東和吉利楊學良均表示不贊成檢測結果。 長城汽車直接正式發布《關於共建新能源檢測標準的倡議》,並正式宣布將召開車迪冬季檢測標準質疑的溝通會。
來來回回,這場對抗仍未結束。 在對測試標準做出回應後,公司就藍山DHT-PHEV爬坡測試底部的原因——測試過程中防凍液洩漏發表了公開宣告。
在這一點上,這種對抗似乎還會繼續下去。 為了維護品牌和產品形象,長城汽車和威品牌很可能會對車皇強硬到底。
大眾說大眾講道理,母親說媽媽講道理,作為旁觀者,我們不妨等塵埃落定後再有結果。
但讓人有些不解的是,既然WEY品牌如此看重藍山DHT-PHEV的品牌形象和形象,既然願意不遺餘力地對付車皇,為什麼卻無視使用者的大規模投訴呢?難道形象比使用者更重要嗎?
拿起碗給爸爸打電話,放下碗罵媽媽
在第三方汽車投訴平台上,在11月的投訴排行榜中,藍山DHT-PHEV以459件投訴位列投訴榜首,與排名第二的廣汽豐田凱美瑞拉開了巨大差距。 10月份,藍山也位居投訴榜首,當月共收到301起投訴。
投訴數量已經連續兩個月“遙遙領先”,真相只有乙個,那就是2024年司空見慣的話題——降價。
今年4月13日,藍山DHT-PHEV正式上市,共有兩驅版和四驅版兩款車型,官方售價為2788萬元30元88萬元。
4月,大戰打響,廠家紛紛降價,消費者消費信心受挫,不少老車主被稱作“背刺”,尚未起步的消費者抱有觀望心態。
年初,長城汽車總裁穆峰直言不諱地說“降價害企業,不降價害銷”。,坦率地說,長城汽車應該用長期主義來應對當前的市場變化。 作為長城汽車的子品牌,WEY跟進,當時的WEY掌舵人陳思穎在藍山上市發布會上表示“魏品牌不善於言辭,把想對使用者說的都放在車裡。 ”
直面理想L8,低於理想L8的定位,直接滿滿的配置,是藍山DHT-PHEV的誠意。 為了增加這份誠意,當時魏品牌還給藍山DHT-PHEV做了乙個保證:“官方價格投保至2024年12月31日,如果在此期間官方價格降低,差額將得到補償。”
在採訪中,陳思穎也直言:“*沒有底線下沉,你就沒辦法自救......我認為這是乙個非常不穩定的......所以當我們做出價格保護的承諾時,我們其實是有壓力的,當我們內部討論的時候,我們正在考慮是三個月還是年底還是更長的時間,我們選擇了折衷方案,我們在今年年底就說了。 ”
可以肯定的是,價格保護的承諾給消費者帶來了信心,也是使用者選擇藍山的原因。
然而,這種保險承諾只是名存實亡。
根據使用者提供的投訴資訊,在投保期間,雖然藍山DHT-PHEV沒有官方降價,但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折扣,部分地區甚至放棄了高達37300元的扣除權。 網友們還寫道,除了**,送加油卡、終身保養和保險也讓他們覺得魏品牌不值得信賴。
沒錯,挑字,經銷商降價給權,可不是官方降價。 不過,部分車主在投訴資訊中進一步附上了相關證據。
投訴向12345提出並受理後,相關工作人員經調查反饋“執法人員聯絡了4S店負責人,稱**不是4S店掉的,確實是廠家掉的,建議消費者投訴廠家的......”
總之,這一證據揭示了乙個資訊:藍山DHT-PHEV的降價是品牌主導的。
除了投訴持續了兩個月卻沒有得到官方回應之外,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曾經向消費者傳達過藍山DHT-PHEV誠意的陳思穎,在今年10月離職了。
現在,相關保險資訊也被品牌刪除了。
既要以保險價格買人心,又要以降價收穫銷量。 天下好物,魏品牌要全拿?
面對生存,什麼是體面?
今年5月,藍山DHT-PHEV在第乙個全銷量月拿下了5136輛,連續兩個月的月銷量都保持在5000輛以上。 我以為這是藍山的起點,沒想到這裡是藍山的巔峰。
8月,藍山的月銷量從7月的5,566輛增長至5,023輛9月,它被削減了一半,削減到2026個單位;之後,10月售出2,032輛,11月售出2,035輛。
在享受了短暫的上市紅利後,藍山已經傻眼了。 顯然,這樣的結果不是魏派想看到的。
與同級別的新能源產品相比,藍山的**並不高,再加上“體量”的配置,注定藍山要想給魏品牌帶來利潤,就必須用足夠的銷售規模來分攤成本。
每個人都知道,以交易價格換成交易量是一種不合時宜且不是很高階的策略,但人們無法抗拒它。 潛在消費者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品牌可以期待在短期內看到更高的銷售額。 受苦的似乎只有老車主。
然而,威品牌卻未能如願以償,即便是最佳殺手鐧的情況下,藍山11月的銷量也只有2035輛,僅比10月多了3輛。
魏品牌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降價不能提振銷量?為什麼**低於理想的L8,銷量還不到理想L8的幾分之一?
答案應該在**以外的級別找到。
面對自己的弱點和缺點是乙個痛苦但不可避免的過程。 魏派似乎並不想做出痛苦但正確的選擇,魏派的選擇是逃跑,然後忙著與車帝對峙。
寫在最後
陳思穎辭職後,劉彥昭接任。 成立7年內,衛牌先後換了7次司令。
品牌,尤其是高階新能源汽車品牌,需要堅定不移、持之以恆,需要打造強有力的品牌標籤和產品標識。 多次換屆領導層的弊端在於,陳思穎的保險承諾淪為一張廢紙,魏品牌的形象也化為烏有。 頻繁更換教練的魏牌,治標不治本,核心不穩定。
面對冬季檢測結果,反應如此敏銳的威品牌,為何遲遲沒有正面回應使用者的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