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清時期的皇城,紫禁城數百年來一直是全國戒備最嚴密的地方然而,紫禁城龍宗門的牌匾上插著一支箭,至今無人敢將其拉下。 “李子誠攻打北京時留下的東西”是老北京人的一句老話,但作為滿清王朝的敵人,他留下的東西是留不下來的,按理說。
其實,這支箭確實是滿族敵人留下的,也是在一次大規模起義中發生的,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它背後有著特殊的意義。
那麼這支箭到底是誰留下的呢?為什麼它能存活到今天?
如今,紫禁城已成為世界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作為明清君主的皇宮,其建築水平和材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無論是歷史價值還是經濟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紫禁城的歷史始於明成祖朱棣,朱棣在菁涇戰役勝利後,聽從大臣的建議,將首都從南京遷至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建都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燕京雖然是當時朱棣的大本營,但距離建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朱棣打算修建一座宮殿。
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故宮的前身就是此時建成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這裡都是皇室成員居住的宮殿。
到了明朝末年,紫禁城已經成為明朝皇權的象徵,清兵在進關時將其視為重要目標,在他們看來,只要紫禁城被占領,那麼明朝就等同於滅亡。
結果,李自成攻占北京後,居然放火燒了紫禁城,差點毀掉了這座著名的宮殿,但好在滿族統治者並沒有放棄這裡,還斥巨資重建了紫禁城。
我們現在看到的紫禁城就是修復後的樣子,在那之後的200多年裡,紫禁城一直是皇室的住所,我們現在當然可以去看看。
但隨著參觀人數的增加,大家也漸漸發現了一些奇特之處,那就是紫禁城龍宗門的牌匾上插著一支箭,與莊嚴莊嚴的宮殿格格不入。
紫禁城作為皇室成員的住所,自然是全國安保級別最高的,普通人很難進入,更別說帶弓箭進去了,紫禁城每天都會定期巡邏。
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除了紫禁城內不能射箭的外人外,宮內任何人都不允許射箭,而龍宗門一直是宮內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保護皇室的最後一道屏障。
通常這是禁門,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或者皇帝親自下令,即使是皇室成員也不能隨意出出龍宗門,可見守衛嚴謹。
這樣一來,正常情況下,這裡不可能出現一支箭,也不太可能是李自成留下的,畢竟滿清王朝已經重建了紫禁城,絕對沒有李自成的蹤跡。
那麼這支箭到底是誰留下的呢?為什麼他們有能力向禁門的牌匾射箭?
滿清統治時期,人民“反清明復辟”的呼聲從未停止,這些反清勢力成為歷代滿清皇帝最棘手的問題。
直到後來,雖然明朝已經衰落了幾十年,但民間仍然不時出現許多起義軍,每當滿清皇帝成功鎮壓他們時,這些反清勢力很快就“死灰復燃”。
多次失敗後,反清勢力的實力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如果繼續殘酷地這樣做,他們很可能會被“消滅”,於是他們開始從起義轉向滲透。
反清勢力在民間不斷壯大,老百姓被他們的宣傳所吸引加入,反清組織在民間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力量,甚至滲透到皇宮中。
一些宮女、太監入宮,只是為了充當反清勢力的眼神,隨著隊伍規模的不斷擴大,乙個叫“白蓮教”的反清組織逐漸形成。
全國各地都有白蓮宗的成員,自然也會發展出一些小規模的分支,其中有乙個分支叫做“天離宗”,龍宗上的箭就是他們留下的。
滿族皇室一直有外打獵的習,畢竟他們靠騎馬和射箭征服江山,所以打獵成了一種傳統,其目的就是提醒子孫要時刻保持警惕。
每次遠征的規模都非常大,因為皇帝、皇室成員和朝廷重要大臣都會出動,而且重兵衛兵是必不可少的,否則萬一發生意外,很有可能被殲滅。
嘉慶時期,嘉慶皇帝和祖先一樣,率軍前往承德打獵,此行帶走了紫禁城的大部分重兵,此時的皇城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此事引起了天離宗一位名叫林青的教主的注意,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林青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時機,而這一次的狩獵,簡直是天賜之物。
林青是能力出眾的領袖,他不僅在京城暗中聚集了大批弟子,還滲透了皇城中的大批勢力,除了宮女和太監之外,甚至還有一些**被他收買了。
當林青得知嘉慶皇帝準備外出打獵時,他非常興奮,這是攻占紫禁城的好時機,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即將發動。
起義前,大家都拿著一塊白布,上面寫著“一心一心,永不分離”,林青還買下了城門的守衛,嘉慶皇帝出發後,開啟城門讓林青等人進來。
一切都按照林青的計畫進行著,可是當他真正進入紫禁城的時候,一場意外導致了起義的失敗,這支箭在這個過程中被拋在了後面。
在內英的配合下,林青帶領宗門衝進了紫禁城,就在這危急關頭,宮中僅存的守衛發現了林青的舉動,立刻關上了城門。
結果,實際進入紫禁城的只有200多人,城內的禁軍迅速衝向前線,雙方展開激戰,打算一路殺到嘉慶的臥室陽心宮。
宗門突破了眾多防線,一直戰鬥到龍宗門前方,這是最後一道防線,也是禁軍的精銳,雙方一時間形影不離。
在戰鬥的過程中,一支箭直接射向了龍宗的牌匾,誰也沒想到這支箭竟然會保留到現在,經過一番戰鬥,宗門成員最終寡不敵眾,被禁軍殲滅。
打獵歸來的嘉慶得知此事後,大怒之下,大清國皇宮的禁地竟然如此輕易遭到襲擊,實在是太可惜了。
負責清潔的人很快就發現了這支箭,嘉慶得知後,下令保留它,一方面是為了警告後人注意城市的防禦,另一方面是為了威懾其他試圖造反的人。
所以這支箭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後來國家有關部門發現龍宗門周圍有很多戰鬥的痕跡,並計畫對故宮進行整修。
大部分痕跡都已由專家修復,除了牌匾上的箭頭據說是因為箭已經深入到牙菌斑中,如果強行取出,很可能會對牙菌斑造成傷害。
無奈之下,我們只能保留這支箭,所以今天我們參觀紫禁城的時候,會看到這支獨特的箭插在龍宗門的牌匾上,也算是見證了紫禁城幾百年的變遷。
從這一箭可以看出當時的戰鬥場面是多麼的激烈,但即便是林青成功占領了紫禁城,等到嘉慶的大軍回來,依舊是逃不掉敗局。
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對滿族人的士氣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所以這支箭的儲存不僅敲響了警鐘,而且大大鼓舞了所有反清戰士的士氣。
這支箭由於種種原因流傳至今,成為紫禁城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相信它將繼續留在那裡,成為未來的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