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來說,自動步槍的連發原理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槍機後坐力結構,另一種是氣體傳導結構和槍管後坐力式。 顧名思義,氣體傳導的原理是引導發射時產生的高壓氣體完成槍的自動過程,利用氣體的威力的方法有很多種,雖然歷史大浪淘沙中的怪事都歸結為: 吹氣式、短活塞式、長活塞式(按精度順序排列)和現在基本淘汰了氣井式集氣式。這個過程的核心是子彈發射時用於推動彈頭的能量的再利用,根據螺栓的原理,能量的使用效率和方式存在重大差異。
自動步槍實現連發射擊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螺栓的自動裝填和連續射擊動作。 當射手扣動扳機時,撞針擊中彈殼底部的火帽,引發火藥燃燒,產生大量氣體。 氣體通過彈殼上的孔進入螺栓內的氣室,將螺栓向後推。 在後坐力運動過程中,彈匣鉤從彈匣中抽出下一顆子彈,然後將空彈通過彈射口投擲。
自動步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末,當時開始研究步槍自動裝填。 1908 年,蒙德拉貢設計了 65公釐半自動步槍首先裝備在墨西哥軍隊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加緊發展自動步槍,先後出現了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1918、德國的伯格曼等半自動步槍。
然而,第一支已知的自動步槍被認為是馬克西姆機槍的發明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西姆於 1883 年設計的實驗性自動步槍,以測試他自己的想法,即子彈的後坐力推動自動迴圈。
20世紀初,出現了Federov M1916自動步槍,法國MLE 1918全自動卡賓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白朗寧自動步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FG42傘兵步槍和STG44突擊步槍已經出現,然後到了60年代,槍枝的自動結構迅速發展。 有前蘇聯公尺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研製的AK突擊步槍,美國人研製的M16突擊步槍等。
自動步槍的優缺點可能因具體型號和設計而異。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
整槍結構緊湊:自動步槍通常設計得更緊湊,更易於攜帶和操作。
重量輕,槍管短這使得自動步槍在近戰中特別有利,因為它們可以在行動中快速靈活地射擊。
高精度和低後坐力:這使射手可以更準確地瞄準目標。
自動裝填和連續射擊:這是自動步槍的核心功能,它允許射手在短時間內發射多發子彈。
缺點:
火線高,不方便水平射擊,煙霧大:這可能會影響射手的視線和射擊精度。
缺少提醒雜誌更換裝置:在戰時,這可能導致射手在關鍵時刻用完子彈。
可擴充套件性差例如,安裝在手柄上的瞄準鏡上下跳躍,來回移動。
無法形成模組化功能:難以滿足作戰部隊對功能多樣性的需求。
以上是自動步槍的一些一般優缺點,具體的優缺點可能因設計和使用環境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