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家附近的大學校園是市民晚上享受活動的熱門場所。 然而,隨著疫情的爆發和校門的關閉,曾經期待的重新開放並沒有實現。 儘管不斷呼籲重新開放,但一些大學堅持封鎖,引發了一系列爭議。
在大流行之前,大學校園向周圍的公民開放,並與社會融為一體。 這種開放模式並沒有導致安全問題或資源擠占,相反,公民和大學生和睦相處。 然而,隨著疫情的到來,“非大學人員不得進入”政策使校園封閉而嚴格。
雖然關閉學校最初是為了抗擊疫情,但隨著疫情的過去,希望大門重新開放的人們面臨挫折。 校門沒有如期解封,而是見證了門禁系統的加強。 儘管要求大學重新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部也支援大學向社會敞開大門,但仍有一些大學關閉並與社會保持距離。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大學擔心重新開放會增加行政成本,並可能導致職責邊界不明確。 在他們看來,關上門是避免麻煩的一種方式。 然而,這忽略了乙個事實,即大學是公共資助的,不僅有義務進行高等教育和研究,而且有義務為社會提供服務。 在維護基本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適當開放大學校園是學校的應有職責。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即使在社會秩序相對混亂的地方,世界名校的校園也是完全開放的,甚至沒有圍牆。 這就引出了乙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大學如此開放而不擔心?相比之下,一些中國大學對開放的抵制過於謹慎。
國家倡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開放型大學,許多高校也宣稱要建設開放型大學。 但是,如果大門緊閉,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就成為乙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開放型大學不僅要在學術上開放,還要在校園管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開放。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與國際接軌。
綜上所述,封閉式高校門管理現象,部分源於對管理成本和責任的擔憂。 但是,大學的性質是公共資助的,它應該履行其作為社會服務的作用。 在保證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適當開放大學校園符合學校的定位。 國家的倡導和教育部的支援,為高校開放提供了政策依據,高校要更加順應社會期待,打破封閉邊界,實現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