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舉行。 會議期間,乙個西裝革履、面容稚嫩的年輕女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大家都以為她和受邀的父母一起來見世,但當她在嘉賓座位上坐下時,大家驚訝地發現,她自己就是受邀的客人。
這個女孩名叫譚芳琳,她今年才15歲,她解決了乙個世界性難題,成為本次論壇的特邀嘉賓。 但當央視記者說要對她做專訪時,她婉言謝絕了,理由是:“別讓我媽看!”
這個“頂尖科學家論壇”不是外界給的綽號,論壇本身就是這麼稱呼的。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顧名思義,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每年舉辦一次的論壇。
論壇通常會邀請獲得各種最高獎項的科學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各種科學話題。 被邀請參加這個論壇並不容易,你必須是乙個對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那麼,方琳有什麼樣的經驗呢?她解決了什麼樣的世界問題?為什麼拒絕接受採訪?
數學可能是很多人從小就頭疼的一門學科,但譚芳琳從小就對數學很感興趣。
她的父母發現她對數學有很強的天賦,對數字很敏感。 抽象的符號,對普通人來說很無聊,在她看來是美麗的音符。
譚芳琳的數學成績自然常年名列前茅,早已將同齡人甩在身後,還主動報名參加了幾次數學競賽補習習班,讓自己深入學習數學。
譚芳林的家庭環境也相當不錯,她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尤其是她的父親是數學老師,能給譚芳林很多指導。
但隨著譚芳林年齡的增長,父親驚訝地發現,女兒提出的很多問題,已經無法靠自己回答,於是只好請學校的教授來教譚芳林。
譚芳琳對數學的**已經成為乙個良性迴圈,出於對數學的熱愛,她每天都能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各種複雜的數學問題,並沉迷其中。
每當她解決乙個問題時,她都會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這讓她更加熱愛數學。
進入初中後,譚芳琳對數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她開始研究數學的難題。
譚芳林的父親發現,女兒的數學好已經不能概括為有天賦了,她簡直就是個“數學神童”。
不過,譚芳霖雖然天賦異稟,但她也有自己的煩惱。 譚芳琳一直有嚴重的“偏科”現象,即她的數學水平遠遠超過同齡人,但在其他方面卻比較弱,所以整體成績不是特別好,經常被老師提醒要注意偏科。
對此,譚芳林自己很擔心,但她的父母卻相當樂觀,他們給了她很大的支援,鼓勵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2024年,譚芳琳14歲,此時她已經養成了每天閱讀數學期刊的習。 這一天,她在《美國數學月刊》雜誌上看到了一道數學題,題目叫《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的估計》。
大多數人看不懂這個名詞,更別說深入了,但譚芳琳卻對它很感興趣。
文章提到,一位名叫蘭金的教授為這個課題給出了乙個粗略的估計公式,這是目前數學界唯一計算出的公式,凝聚了蘭金教授五年的心血,此後數學界再也沒有比這更精確、更簡潔的公式了。
不過,經過計算,譚芳林認為這個公式還是太繁瑣了,結果不夠精確。
想了一夜,譚芳林有了乙個大膽的想法,她想改進這個公式,讓它更加簡潔準確!
要知道,此時的譚芳琳只是一名初中生,在大多數人還在為作業發愁的年紀,她已經定下了在數學界取得空前突破的目標。
說幹就幹,譚方林立刻投入到緊張的算計中。 只是她不是專業的數學家,平時要上學,只能利用業餘時間算計。
但正是在這個業餘時間,她查閱了很多資訊。 為了進行深入研究,譚芳林甚至查閱了大量的英文資料。
為了理解這些資料,她努力練習英語,終於達到了基本能看懂英文期刊的水平。
經過反覆計算,譚芳霖居然給出了2024年貝祖數量更簡潔準確的估算公式!
譚芳林隨後公布了結果,數學家們驗證了該公式確實可行,遠遠超出了之前的估計公式。
就這樣,譚芳林解決了這個世界性的問題。 她的成績震驚了整個數學界,這也是她受邀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原因。
在論壇上,譚芳林表現得得體大方,已經能夠無障礙地用英語與外國科學家交流。
坐在她旁邊的是世界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吉羅·麥克森伯格(Giraud Maxenberg),他聽說了譚芳林的成就,並感到驚嘆。
梅森·伯克(Mason Burke)教會了譚芳林很多經驗,並鼓勵她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未來做更大的事情。
不過,譚芳林一直很謙虛,在採訪中,譚芳林坦言,自己主要感興趣的是數學建模部分,其實其他很多內容他並不懂。
她只研究數學的這一方面,並不是所有方面的數學家。 譚芳林說,她還有很多東西要學,這次來論壇最大的收穫是,她獲得了與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交流的機會,習學到了很多經驗。
論壇結束後,央視記者也找到了譚芳林,表示想對她做專訪,但譚芳林婉拒了。
她笑著說:“別讓我媽媽看見。 雖然才華橫溢,但譚芳琳一直保持低調,這也是為什麼她有這樣的成就卻不太出名的原因。
而這也要歸功於譚芳林父母的教育,他們在發現譚芳林的天賦後,既高興又擔心。
因為他們也知道“傷中庸”的故事,很多有才華的少年在成名後放縱自己,結果在名利中迷失,以至於才華耗盡,最終“從人群中消失”。
他們不想讓女兒重蹈覆轍,所以從小就教她不要在乎自己得到了多少關注,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夠了。
事實上,為天才提供乙個研究平台,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追求自己的事業,可能比讓他們參加無休止的活動更有意義。
這樣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也可以讓他們安心從事研究,從而產生更多的成果回饋社會。
而說起方琳的“偏科學”,也讓網友們思考,那就是對於這樣的天才來說,是不是有必要讓他們“全面發展”呢?有必要“糾正”他們的偏見嗎?
或許,他們不應該像普通學生一樣被培養,也不需要讓他們習其他學科學習那麼多知識,只要給他們一定的道德和常識教育就行了。
讓他們專注於自己的愛好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工作,對他們和社會來說可能是一種更好的方式。
最後,由於平台的規則,只有與我互動更多,您才會被視為粉絲。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你可以點選“關注”,成為粉絲後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