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cyprinus carpio)是人類最早馴化的魚類,早在殷商時期,我國就開始了池塘養殖。 中華鯉魚種群和品系非常豐富,包括黃河鯉、黑龍江野生鯉魚等野生品種,以及健力鯉魚、杏果紅鯉魚、松浦鏡鯉等。 各地的稻田生態系統中還儲存著豐富的鯉魚養殖品種,如青田鯉魚、全州荷花鯉、金邊鯉魚等。 其中,泉州荷花鯉魚傳統養殖區主要在桂林市泉州縣、興安縣和官陽縣,是當地發展水稻漁一體化種植養殖的主導養殖品種,提高了稻田的單位產量和綜合效益,也是地方特色農業的“名片”。 “荷花魚下酒,看者不走”、“看者入桌,喝酒吃魚”、“魚好送飯,鍋也刮”等民間諺語廣為流傳,以“稻+草魚共作”為主要模式的“稻+草魚共作”為主要模式的“桂西北山稻魚復合系統”是黔西北山稻魚復合體系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中國,其稻魚養殖、款待飲食、本土品牌等與合花鯉相關的特色產業和社會文化積澱深厚,具有重要的農業經濟價值。
rice-fish system
生態種植養殖——稻魚共生
稻魚共生是稻田苗魚共生的生態種植養殖模式,主要分布在浙南、閩北、粵北、湖南西南部、廣西北部和貴州東南部。 這些田魚已經適應了稻田的淺水環境,與水稻互惠互利。 一方面,野外魚類的攝食行為可以減少病蟲草對水稻的危害另一方面,水稻的生長也為田間魚類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黔西北山區稻魚復合系統是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覆蓋三江侗族自治縣、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桂林市泉州縣、靖西市、百色市納坡縣等5個縣(市)59個鄉鎮。 占地面積近40,000公頃。
廣西北部山區荷花鯉培育的稻田。
中華桫欏種質特性
草魚得名於稻田裡吃的草花。 泉州荷花鯉,原產於桂林市泉州縣,又被當地人稱為“荷花魚”、“黑鯉魚”,是在廣西北山區稻魚復合系統中長期馴化儲存的特色鯉魚養殖品系。 與其他野鯉相比,繁殖能力強,刺少肉多,肉質細膩,骨軟無腥味,曾享有宮廷貢品的崇高美譽。 泉州鯉魚特徵性狀鮮明,種質特徵明顯。
機身顏色身穿深褐色“防曬服”。
泉州荷花鯉魚體表缺乏反光鳥嘌呤晶體,因此在魚苗階段全身晶瑩剔透,鰓蓋和腹肌呈半透明狀,可謂鯉科的“小清”。 在稻田的淺水環境中,為了防止陽光對身體造成傷害,體表的色素細胞產生更多的黑色素顆粒,使體表呈深褐色,從而成為當地人稱讚的“黑鯉魚”。
在清水中養殖的全州草魚(陽光照射後黑色素增加)。
鯉魚和全州草魚的鱗片和**結構。
體型它既有優美的曲線,又有“啤酒肚”。
稻田養殖的泉州荷花鯉魚多為體型矮小的“小肥墩兒”。 腹部隆起,後腦勺緩緩上揚的曲線,賦予它柔和豐滿的曲線美感。 圓潤的“啤酒肚”也是其獨特風味品質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
全州荷花鯉魚與“啤酒肚”。
正常的鯉魚外觀消費特點唯一小型化食用鯉魚
水田中較長的光周期和較高的溫度使鯉魚的性腺發育和性成熟更早。 黃燉荷花魚、老油荷花鯉等廣西特色傳統美食均選用30 70克個體配料,泉州荷花鯉成為國內唯一小型化食用鯉魚。 中華桫欏種質改良
中華魚生長速度較慢,1年生魚平均體重為40~13.5 g和2年生魚的產量分別為665 1250 g,如果同時收穫和銷售水稻和鯉魚,該組的生長性狀有待提高。 2024年,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借助桂林綠苗生態農業,從泉州縣13戶農戶的稻田中採集了321尾雄性、251尾雌性,採用家庭育種的方法提高了G0-G2世代的生長速度,並根據2017—2024年改良資料分析了其體重和體長性狀的表型引數, 並估計相關遺傳引數的育種進度。
體重和體長性狀的表型引數
泉州市160日齡草魚質量變異係數最低,為050. 最多 072,體長變異係數最低為019.最高為022個,與目前養殖品種相比處於最高水平。 種群的均勻性極低,需要分階段篩選生產才能獲得規格一致的個體**,人工成本高。 因此,提高種群均勻性是泉州市種質改良的重要目標之一。
桫欏體重和體長性狀資料分布選擇性性狀的遺傳評估
混合線性模型評估的體重性狀的遺傳力較低(h2<0.)15),體重與體長性狀的表型相關性為099,遺傳相關性為092、得到的遺傳引數均在合理區間內。 但是,每一代構建的育種家系和對照家系數量較少,選擇世代也很少,可能會造成較大的誤差此外,由於年份和養殖環境的影響,環境方差可能小於真實值。
草魚體重與體長的冪相關圖。
育種進展
通過測定121個G0、G1和G2世代3 699份個體的體重和體長指標,並採用混合線性模型評價育種程序,結果表明,以目標性狀最小二乘值估計的體重性狀遺傳程序與目標性狀育種值分別為1282% 和 1545%,體長性狀遺傳進展為276% 和 660%,育種組生長速度明顯提高。 結合一齡遺傳多樣性高、性成熟度高的特點,選擇操作簡便、選擇強度大的技術路線,預計短期內可獲得可觀的改良效果。 相關文章:
杜雪松, 陳忠, 溫 Luting, 潘顯輝, 黃成, 周康琪, 林勇, 李喆, 羅輝, 秦俊琪*桫欏體重和體長遺傳引數的估算及其育種進展[J].南方水產科學, 2022, 18(6): 69-77
撰寫者 |杜雪松.
編輯 |江, 瑞.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南方水產科學吧。
方法一:微信輸入南方水產科學,關注本刊微信***
方法二:登入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