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中國:首屆中國當代繪畫大師學術邀請展
展覽場地
仁美美術館。
營業時間
2023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15:00
**進入
12月19日,13:00
現場導覽
12月19日,14:00
自由交流
12月19日,15:30
美術評論
12月21日,10:00
導航位址
東三環南路3A號,北京,中國藝術出版集團。
策展人的話
本次展覽的策劃與時俱進,去掉了繁瑣化繁為簡,取消了書畫展的“標準”——開幕式,沿襲了藝術展的純粹風格。
堅持以作品為中心的展覽導向,倡導在作品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年齡和身份。
為了達到展覽“用作品說話”的純粹性,藝術才能回歸其真實狀態。
書畫展是關於書畫的,不是開幕式。
我們努力與作品、觀眾、人、**
作為展會價值取向的中心,希望能帶給大家輕鬆自由的欣賞與交流
乙個全新的視角來感受和思考。
前言
筆墨——中國畫本體論精神的當代呈現
手繪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重要特徵,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的支撐因素。 筆墨語言作為中國畫寫意特徵的核心載體,歷代以來一直受到中國畫家的重視和研究。 為呈現當代中國畫傳承與發展的時代成就,展現筆墨語言所承載的中國畫本體論精神,經過長時間的策劃和籌備,“筆墨中國——首屆中國當代畫家學術邀請展”在仁美美術館拉開帷幕。
“筆墨”是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特定含義的名詞,在這裡作為展覽標題的關鍵詞,我們試圖賦予它“看文字的意義”的“新詮釋”,即從展覽作品範圍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角度來看, “筆墨”字拆解讀,就是看“筆”,寫“墨”上的意見。相對而言,“筆”是線性的、結構化的、有力的,筆的線條、筆質、畫家常用詞的筆法都指出了“筆”的本質。“水”複調、含蓄、建構意境,文人寫意無骨的水墨畫語言及其所承載的豐富韻律,彰顯了“水”的意義。 通過從這個新的角度來談“毛筆”和“水墨”,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現中國畫藝術語言的豐富性、多元性、統一性和包容性價值。
正如“筆墨中國”展覽主題所展現的巨集大範圍和藝術意義,本次展覽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不同繪畫學科,涵蓋鞏壁、寫意、無骨、線描等不同表現形式,橫跨老中青年藝術家群體,聚集了來自南北各地的30多位中國畫家, 包括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老一輩畫家劉晗、李偉、邱小秋、陳嘉玲,以及20世紀40年代的郭藝曉、曹文馳、許義生、郭世富等。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王錫京、何水發、陳永強、馮大中、艾軒、吳冠南、徐勤松、秦天柱、苗再新、李學明、範洋、萬丁、張志敏、白雲鄉、樂振文、高雲、胡石、孔偉、林榮生、於國偉、陳輝;還有20世紀60年代的胡英康、何家林、盧玉順、李翔、樑明、陳湘波、賈光建、陳翔、尹滄海、劉萬明、薄奎、盧紫陽、張毅,以及20世紀70年代的周武生和80年代的馬小虎。 老、中、少三代藝術家攜近年新作齊聚人美美術館,以“筆”“墨”多樣的風格展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民族性、當代性和人民性,不僅彰顯了中國傳統繪畫當代發展的文化認同, 同時也生動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生態和發展規律。
2024年6月2日,**總書記在文化傳承與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文明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更有效地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 “以筆墨語言為核心的中國畫藝術,正呈現出延續、創新、團結、包容、和平的中華文明文化特徵,必將以其誠信創新的自主發展,開闢和延伸中國現代化的藝術之路。
以筆墨為鋒芒,聚人聚美,寓意書寫中華、國如畫。 為序,預祝展會取得圓滿成功!
于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評論家。
2024年初秋,北京。
胡適。 花、鳥、魚和昆蟲。
34x68cm在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