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的氣味,一旦被汙染,就像影子一樣,難以清理;這是乙個無法甩掉的烙印,就像是一生的承諾,長江屍匠肩負著這份責任,雖然年薪高達幾十萬,但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在過去的18年裡,他們打撈了200多具屍體,見證了生死輪迴。
生與死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聖,希望和新生命的象徵;死亡代表著生命的消亡。 對兩者的態度截然不同。 生活,人們滿懷期待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另一方面,死亡往往伴隨著恐懼和不安全感。 我們不僅害怕死亡,也害怕目睹別人的死亡。
然而,對於那些與屍體打交道的職業,往往存在固有的偏見。 他們認為這些職業是不幸的,與死亡密切相關。 然而,我們都是普通人,有著不同的職業,不應該被貼上倒霉的標籤。
長江和黃河,孕育文明的兩條河流,每年也見證著無數生命的死亡。 在這裡,有人被愛情困住,有人不知所措,有人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有人勇敢地將人們從危險中解救出來。 在這些逝去的生命中,有年輕的面孔,有中年人物,也有老人。
陳峰是唐家沱沿長江“死水灘”的打撈隊,從頭到尾都在和水打交道。 剛開始這份工作的時候,他並沒有多想,只是因為年紀大了,可以上班了,他看到挖屍人可以賺更多的錢。 然而,他沒有預見到自己會“困”在水中大半輩子。
一般來說,許多家庭會反對他們的孩子從事與死者打交道的工作。 不過,陳峰的父母本身就是漁民,有時幫忙打撈屍體,所以他們並不反對兒子從事這個行業。 他們認為幫助死者安全上岸,讓他們安葬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所以他們也支援兒子的工作。
剛開始從事這份工作的時候,陳峰也是害怕和屍體在一起。 然而,當他看到家人哭泣感謝他時,他覺得這項工作是值得的。 就這樣,在放棄與堅持的抉擇中,陳峰在水中漂流了近20年。
長江上游湍急,如果上游的屍體不及時打撈,這些屍體就會隨水流漂流到唐家沱的死水灘。 所以,陳楓找回屍體的任務十分繁重。 十多年來,他養成了每天早上5點起床的習慣,不分冬夏,先用望遠鏡檢查整個河面,看看有沒有漂浮的屍體。
陳楓在任何時候都不敢離開河流,他目睹了太多溺水者的死亡,並多次感嘆生命的無常和脆弱。
在陳楓的記憶中,他一天打撈出最多五具屍體。 這些屍體來自各行各業,在各個年齡段都被發現。 在冬天,人們的衣服比較厚,比較容易打撈。 然而,在炎熱的夏日裡,大多數人只穿泳褲,泳褲薄如蟬翅膀,鉤子幾乎抓不住。
他們也遇到過已經浸透腐爛的屍體,打撈時需要格外小心,以免意外分崩離析。 然而,屍體收集者仍然想盡最大努力維護他們的尊嚴,給他們留下一整具屍體。 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小心,然後小心。
我們對死者有尊重,但有一種恐懼是真實的,那就是“巨觀”現象。 當屍體在水中停留超過三天,沒有被發現和打撈時,它們就會呈現出巨人的狀態。 在水中細菌的作用下,這些屍體的全身會變成墨綠色,眼睛會突出,嘴唇會翻出來,呈現出一幅極其恐怖的畫面。 在這種情況下,屍體很脆弱,彷彿隨時可能爆裂。
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收屍人都會立即行動,不敢耽擱。 他們需要盡快把屍體找回來,因為它也散發出一種從內到外都難以忍受的惡臭。 有人說,這種惡臭一旦被汙染,就永遠無法去除。
對死者的恐懼,讓這個職業很少被人欣賞,也曾有過熱血的年輕人試圖投身其中,但在第一次接觸屍體後就退縮了,面對死亡的恐懼太強烈了。
陳峰淡定地接過了這話,他從來不主動遞出自己的名片,因為他知道這個職業的特殊性。 他寧願保持沉默,也不願經常被打擾,因為他的工作不僅僅是收集屍體,更多的是保護生命的平靜。 他希望每個人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