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騰訊新聞Contech大會新增了人文篇章,聚焦“科技與人類社會的未來”。 這些時代的哲學問題,呼應了當今人們對未來發展的深切憂慮和憂慮。
我們正處於技術時代,這是不爭的事實。 與前工業時代相比,一項重大發明往往需要幾項。
10、已有100多年歷史,科技創新速度明顯加快,技術影響越來越大。 別說一百年後,甚至十年後,我們很難想象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不久前,ChatGPT開始流行,通過對海量資料的處理和習,這種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具有自主與人類對話的能力,它就像乙個“思考者”,而不是乙個冰冷的數字大腦。
GPT的流行,除了帶來文書處理的便利之外,也讓很多人擔心,這種深思熟慮、學習習顛覆性的人工智慧,最終會不會取代人類,甚至反過來控制和支配人類
在OpenAI內部的權力鬥爭中,“乙個強大的人工智慧發現可能威脅到人類——乙個被稱為Q*的模型”的警告信,進一步放大了我們的焦慮,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技術的風險和倫理,從而避免像科幻電影一樣開啟潘多拉魔盒。
事實上,縱觀人類科技發展史,科技進步帶來的恐慌從未停止過。
當火車取代馬車時,給馬車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恐慌。 在英國工業革命的早期,還有“盧德運動”,由於對技術進步的恐懼而摧毀了機器。 甚至網約車的出現,也曾一度讓計程車行業驚慌失措。
對新技術的恐慌,不僅是失業,更是人類價值觀的錯位,對社會秩序和結構的巨大衝擊,給我們帶來更具破壞性的風險。
就像網際網絡時代一樣,資訊洩露和資料安全問題始終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任何國家級移動應用系統的崩潰也會讓人難以移動一寸。 但其實我們不需要太擔心,技術進步可能會讓一些人失業,但現在換人還為時過早;未來我們將越來越依賴機器和技術,但機器要主宰人類、稱霸世界並不容易。
比如,人工智慧輔助的習和科研已經成為日常,傳統的教育工作者會失去用處嗎?當然不是。
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與學生溝通、交流、互動,教書育人。 相反,新技術可以使教師更容易傳授知識。
至於文書處理,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語言模型會取代作家、新聞記者、編輯、公司秘書和其他作家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作為一名作家,我非常清楚,內容創作的過程不是乙個簡單的組織資訊的過程,將網際網絡上的資訊堆積成一篇文章。
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乙個思考和創作的過程,情感和理性的攪動,而一篇文章的背後,往往有獨立的價值觀,這就是思辨的價值。 創作過程中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情感表達和人文關懷,也是人工智慧無法企及的。
即使是對於乙個創造者或思想家來說,在接觸到新資訊、新事物之後,他也可能會推翻昨天的立場,形成截然相反的觀點。 機器如何解釋這種情感表達?
因此,正如人工智慧專家吳飛教授在騰訊新聞科技大會上所說,“人工智慧本身不會取代人,但如果人工智慧不被使用,就會被取代。 擁抱技術並適應新的技術形式,而不是驚慌失措,可能是擁抱技術變革的更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