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只有5場戰役是以數字命名的。 由於這五次戰役的規模非常大,半島四面八方,縱深廣,每次戰役都從十幾公里推進到幾十公里不等。 第五次戰役後,戰爭進入了以陣地攻防為主的對抗階段,隨後的戰鬥一般以時間和地點命名。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第五屆競選結束後,彭先生提出了第六屆競選計畫這個計畫,無論是投入兵力、使用兵力,還是戰鬥準備時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就在志願軍全軍整裝待發準備出動的時候,**建議推遲,最後取消。 這次大規模行動的計畫是如何制定的?為什麼它最終被取消了?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聊聊第六次抗美援朝戰爭的前後對比。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彭先生派鄧 華回中國匯報,請他聽聽金日成經過平壤時對未來作戰政策的看法。 客觀地說,第五次戰役是志願軍的失敗,但金日成仍然沒有放棄速戰速決的心態,提出在6月下旬或7月中旬再次發動大規模反擊,並計畫將他的三個機械化師組織成乙個機械化軍,並分配給蓬勞總司令。
這時,美國也通過蘇聯提出了與中國談判的願望。 6月初,金日成親自前往北京,與***商討戰場局勢。 提出了“邊打邊說”的政策近兩個月來,我們沒有發動大規模反擊,而是加緊休養,補充人員和物資,積極準備敵攻。 如果談判不順利,將在8月發起大規模反擊。
2024年7月10日,開城談判開始,但美國沒有誠意,進展非常緩慢。 截至7月24日,談判議程仍未達成協議。 特別是在軍事分界線問題上,中國代表提議恢復戰前現狀,以北緯38度線劃定軍事分界線。
但是,美國代表卻傲慢地提出了所謂的“海空賠償權”,即美國擁有強大的海空軍力量,軍事分界線的劃定應該得到相應的補償。 美方在志願軍防線後方劃定軍事分界線,企圖獲得12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自然遭到了我方的拒絕,談判代表鄧 華和謝方建議:“沒有外動,敵人要撤退到線以南10公里,將是極其困難的。 談判需要勝利的戰鬥合作和軍事準備。 “大規模的反擊就顯得尤為必要。
在制定第六次戰役計畫時,彭先生設想,與前幾次戰役一樣,敵人將首先向北推進10多公里,等待他分散兵力,然後摧毀他的突出部分。 這樣,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對我都更有利。
然而,據美國訊息人士稱,5月17日,杜魯門批准了乙份檔案,明確指出目標不再是實現對整個朝鮮的軍事占領。 “聯合**”進入戰略防禦階段,加強了陣地防禦工事,並建立了所謂的“堪薩斯-懷俄明防線”縱深防禦。
由於敵人不發動大規模攻勢,建立穩固的縱深防禦體系,我軍多兵種參與作戰需要較長的準備和演練時間因此,“八月逆襲”被推遲到“九月逆襲”。 然而,在此期間,志願軍繼續對敵方陣地發動小規模攻擊。
8月初,彭先生向***匯報第六次戰役的意圖和基本假設,隨後進行了適當修改。 基本部署分為兩個梯隊:
第一梯隊由志願軍的8軍團組成,進攻了大約1個月。 第19兵團的3個軍被用來牽制敵人從鐵原到臨津江西岸,並阻擋敵人在鐵原以南的北方援助。 同時,第47、42集團軍集中包圍並殲滅了鐵原地區的美軍第3師團。
以第26軍和第20軍為一支部隊牽制前方敵人,在集中主力突圍後,根據情況將金華東、西部地區的美軍第25師團和南軍第2師團殲滅。
第二梯隊是志願軍的5軍隊。 如果第一梯隊的損失太大而無法繼續作戰,則第二梯隊將再投入攻勢乙個月。
據估計,特種部隊將參加3個榴彈炮師,1個高射炮師,1個火箭炮師,3個坦克團以及各部門炮兵部隊的戰爭共發射了2119支槍。
在上述計畫中,僅志願軍的步兵就參加了多達13個軍的戰鬥。 雖然當時沒有詳細記載各軍的具體兵力,但6月他打電話給彭先生指導具體準備工作時,提出:“.第 3 軍團和第 19 軍團迅速補充到 45,000 人。 ”根據志願軍的編制,進入朝鮮的作戰部隊數量一般在4至5萬人之間。
結合上述情況推測,如果每軍平均為450,000 人,加上炮兵部隊,保守估計,僅參戰志願人數就達59萬多人,規模空前。
這個計畫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志願空軍第一次大規模地奔赴前線。 由於志願空軍組建較晚,一直處於訓練狀態。 此外,蘇聯擔心提供給志願軍的公尺格-15戰鬥機會落入美軍,並要求交通只能在後方覆蓋。 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前線坦克部隊不敢參加大規模的戰鬥,因此志願軍在之前的所有戰役中都打得非常艱苦。
8月初,彭先生問起了空軍。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報告說,當時空軍有22個團,每個團有25架飛機。 一些部隊還不熟練有10個團,共有250架飛機可以立即參加戰鬥。
上述計畫預計持續約2個月,每月將消滅超過40,000名敵人這將使美國徹底屈服,實現以線為邊界的從朝鮮撤軍的目標。
此前,由於志願軍後勤補給能力薄弱,每次進攻只能依靠士兵自己攜帶7天左右的補給,所以每次進攻只有7天左右。 這個弱點被李啟偉抓住了,他制定了所謂的“磁力戰術”,每次防守都堅持7天,等待志願軍的攻勢減弱後,再伺機發起反擊。
但是,志願軍第六戰役的作戰計畫,不僅參戰兵力空前,而且攻勢可能持續兩個月,這必然會給敵人造成突然的打擊。 唯一的變數是美軍在炮火上擁有絕對優勢時能否突破防線。
計畫制定後,志願軍加緊了作戰準備。 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金山主動要求出戰:”打第六戰役心清,希望總部盡快下達命令。 這時,蘇聯各軍種的顧問也紛紛進入朝鮮,在朝鮮的志願軍人數增加到77萬人,人民軍的兵力增加到44萬人,戰爭即將爆發。
但隨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彭先生收到作戰計畫後,召集部長們開會研究,最後提出”。加緊準備,推遲發動重大攻擊,更為有利。 至於延期的具體原因,軍委會後給彭先生發了一封電報,詳細解釋。 具體說來:
1.政治原因。 判斷美軍反對以線為軍事分界線的政治原因大於軍事原因,不想因此造成談判破裂。 因為一旦雙方再戰,美軍要想擴大戰爭、攻打中國大陸,就會遭到英法的反對,不擴張就很難在朝鮮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談判破裂對它沒有好處。 美方只是在拖延時間,首先,試圖迫使志願軍做出讓步二是等待國內會議增加軍費開支。
對志願軍而言,如果談判繼續下去,他們將面臨國際社會更大的壓力,要求他們主動發動戰爭。 如果打贏了,那是好事,但如果戰爭的結果不明顯,甚至輸了,那麼在談判和國際影響力方面,對我們不利。
2.空軍原因。 彭先生在制定作戰計畫時,設想空軍進入朝鮮參戰,但為了讓戰機飛到線附近,不得不從朝鮮境內起飛,盡可能縮短航程,大量戰機需要更多機場才能進入朝鮮。
從4月到9月,在後方休息的部隊參與了機場的建設。 9月初,董啟武的綏遠部隊改編為第23兵團,主動參戰,進入朝鮮承擔機場建設任務,預計10月底完工。 然而,美軍似乎已經察覺到了志願軍的意圖,繼續轟炸在建機場,使其無法使用。 結果,空軍將無法按時參戰。
3.天氣原因。 自7月下旬以來,朝鮮經歷了暴雨,導致40年來從未見過的山洪暴發,大量防禦工事、橋梁和道路被沖毀。 而朝鮮的雨季要到8月底才會結束,朝鮮幾條大河上的橋梁無法修復,運輸車輛無法通過。 據8月18日統計,13線部隊只能儲存3至6天的糧食,二線部隊只能維持13天。
它不僅無法支撐大規模的作戰,而且基本也難以生存。 雖然彈藥儲備足夠乙個月使用,但還不知道有多少雨水會侵蝕它們,而且在後方道路無法通行的情況下發動攻擊的風險太高。 不得不感嘆,志願軍總是有點倒霉,比如長津湖的極寒天氣也是幾十年少見,對我軍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4.戰術原因。 鄧 華向彭先生建議,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敵軍已經築起了堅固的現代化立體防禦工事。 我軍在當前形勢下發動攻勢,能否突破陣地,消耗必然很大。 但如果敵人離開陣地攻擊我,我更有把握他會被壓垮,代價不會很大。
其實這個建議也符合彭先生的初衷,就是讓敵軍北進十多公里再打。 基於以上原因,彭先生還決定繼續推遲反擊。
令志願者驚訝的是,美軍立即開始行動。 其地面部隊相繼發動“夏攻”和“秋攻”,空軍也發動了“扼殺戰”。 美國第五航空群每天留出15-30英里長的鐵路,安排32至64架次的大群轉炸。 由於美軍的洪水和轟炸,朝鮮北部1200多公里的鐵路中只有290公里通車。
此後,志願軍轉而對敵“夏攻”和“秋攻”作戰,取得了勝利。 從結果來看,中朝聯軍分兩個階段殲滅了敵人80,000 和 790,000人由此可見,依靠陣地進行戰術反擊更有利於殲滅敵人,沒有必要發動大規模的主動進攻。 至此,第六次競選計畫被徹底取消。
後來,彭帥的計畫被批評為“軍事冒險主義”。 在某種程度上,“冒險”和“兇猛”在操作意義上是相似的,也是勇氣的體現。 縱觀我軍戰爭史,有多少名將不以“兇猛”著稱?比如綽號瘋子的王金山、綽號梁大亞的梁星初、打敗英**船再報的陶勇、十一次擔任死亡船長的徐世友、能夠調動林帥指揮的鍾偉......
沒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就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 《亮劍》走紅後,大家將這種精神概括為“亮劍”精神,勇者在窄路相遇時就贏了,而制勝的秘訣就是敢於亮劍。 大家也稱那些狠狠打的將領為“李雲龍式人物”,我想說的是,李雲龍真的和前面說的兇猛的將領們相差太遠了。
抗日戰爭期間,彭先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發動了百兵團之戰,戰後人均發彈不足10發,對於八路軍來說已經是一場豐厚的戰役。 在這樣的條件下,誰能把握打贏下大規模行動呢?
如果彭先生沒有這種“冒險”精神,他就不會接過抗美援朝的重擔。 **不會寫“誰能馬上砍,只有我彭將軍”這句話。
這次大規模的運動雖然沒有開展,但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志願軍的部隊動員和物資的準備,“聯合**”被發現。 根據美國後來解密的檔案,李奇微已經向美國當局提交了乙份報告,稱:“一旦天氣好轉,敵人就會發動全面戰爭。 “這引起了美國當局的不安,他們不敢輕易停止談判。
大量部隊在朝鮮集結,可以攻防,就像原子彈一樣,不使用時威懾效果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