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三國歷史中,許多人物的名字都曾載入史冊,但都離不開羅貫中《三國演義》。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三國演義》並不是一部經典史,其中所蘊含的真情與虛構是混雜的。
特別是在讚美劉備、貶低曹操的背景下,曹操陣營中的許多人物,比如將軍曹任,往往被描繪成負面的。 同時,孫權陣營中的人物也只是舒寒的背景和陪襯。 陸肅為了突出關羽和諸葛亮的形象,遭受了不少汙名化。
對於指揮東吳十萬英勇師的魯肅,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戰略智慧。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激戰時,陸蘇已經為孫權提出了乙個分天下的獨特戰略計畫。 與此同時,曹操初統了中原北部,荊州幾近淪陷。 在這種情況下,東吳內部有傾向於投降的聲音。
不過,魯肅不僅堅定地表達了反抗曹操的決心,駁斥了投降的提議,還邀請周回朝廷。 此外,陸蘇還主張與劉備結盟,成為孫劉聯盟的主要推動者。
正是憑藉這些智慧,魯肅在赤壁之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國的氣勢開始形成。 週死後,魯肅成為東吳都督。
此時,陸蘇支援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旨在鞏固孫劉同盟,同時也為劉備抵抗曹操的進攻提供支援。 儘管孫和劉的關係逐漸僵化,但陸蘇仍然保持著相當的克制,用冷漠的態度看待兩人的關係。 他知道,只要孫、劉兩邊打起來,最終受益的還是北方的曹操。
對於荊州來說,作為威脅魏國腹地的地區,早已成為曹操眼中的一根刺。 曹操甚至派他的心腹曹任等人去對抗關羽。
因此,東吳就算成功攻占荊州,也要付出巨大的兵力,面對曹操乃至劉備的巨大戰略壓力。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陸肅對荊州會束手無策。 在榻政中,他曾對孫權說:“長江極致,照它,再建皇帝圖天下,這至高皇帝的事。 魯肅設想孫權占領長江以南地區,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帝國,實現與漢代祖先劉邦相同的帝國事業。
最終,面對魏國這個強大的對手,魯肅寧願放棄眼前的利益。 對應的是,陸蘇死後,都督呂萌迅速攻打荊州,擊斃關羽,直接引發了夷陵之戰。 這一舉動嚴重削弱了蜀漢的國力,導致了蜀漢的滅亡,東吳無法永遠生存下去。
總的來說,魯肅之所以出彩,是因為他聰明傻,他的智慧沒有被宣傳出來,也沒有沉溺於東吳內部的權力鬥爭,最後安詳地死去。 而無論是魯肅的對手諸葛亮,還是領主孫權,都對魯肅的死深感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