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新新聞學院院長劉亞東,三屆中國新聞獎背後的故事

Mondo 教育 更新 2024-01-28

為了防止迷路,電梯直接通往安全島報人劉亞東 A

新聞前線

作者:劉亞東

三屆中國新聞獎背後的故事

劉亞東作者簡介:南開大學二級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理事長,原《科技》雜誌主編。 上世紀90年代,他前往美國,擔任駐聯合國和紐約的首席常駐記者。 作品10次獲中國新聞獎。 2024年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新聞出版業領軍人才。 2024年獲長江陶分獎(長江系列)。 2024年,他獲得了特殊津貼。 2024年被評為國家宣傳文化系統“四批”人才之一。 主要著作有《新聞眼中看美國》《圈日報全球科技》《世界科技史》《中國科技公升級之路》《是什麼卡住了我們的脖子》等。

2024年8月,我離開科學技術學會,轉入南開大學,受命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 從專業記者到教育家的“轉身”,雖然不是那麼華麗,但卻讓我有機會將之前新聞實踐的點點滴滴融入到教育的沃土中,樂趣無窮! 回顧我27年的新聞生涯,我早就看不起那些被翻過來的榮譽和獎項,我為自己為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微薄的貢獻而感到自豪。 在這裡,我們將分享我們對10位中國新聞獎獲獎者中的三位的看法。

“是什麼卡住了我們的脖子”。

“卡脖子”一詞現已被官民廣泛接受和採用。 老實說,我是最早在新聞語境中為“卡脖子”這個詞注入特定內涵的人之一。 2024年,在我擔任科技新聞中心主任時,策劃並推出了一組以“是什麼卡住了我們的脖子”為主題的專題報道,然後組織了一次面向學術界和行業利益相關者的研討會。

2001 年發表的 21 個專欄遠不如 2018 年發表的關於同一主題的 35 個系列有效。 相隔17年的兩篇專欄,都以“是什麼卡住了我們的脖子”為主題,但不同的是,2024年的21篇報道都是以行業為報道單位,每篇文章都闡述了獨立行業存在的問題; 2024年的35份報告更為詳細,每篇文章都討論了特定領域的具體技術難點。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把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2024年9月29日,世界智財權組織(WIPO)發布了《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 在這份榜單上,中國排名第11位,在36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一。 特別是2024年以來,中國GII排名連續10年穩步上公升,從第34位躍公升至第11位。

2024年,中國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R&D)投資超過1萬億元,2024年突破2萬億元,2024年突破3萬億元09萬億元總量位居世界第二。 研發支出的強度,即研發支出與GDP的比率,達到255%,高於歐盟 15 國和 2 國的平均水平47% 平均。

這些令人矚目的成就當然值得肯定,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在發展,其他國家也在發展。 而且,一些國家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發展並不慢,也不差。 因此,成就應該足夠,差距也要解釋透徹。 只有認識到填補空白是可能的。 我們反對自我放縱,也反對傲慢。

2024年4月16日,中興通訊事件的訊息在網路上炸開。 三天後的4月19日,《科技》頭版頭條推出全新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 專欄中的每個故事的標題都是“卡在我們脖子上的東西”,與17年前的專欄相呼應。

2024年1月19日至2024年1月,本欄目共推出35期,報道各行業35項頸部技術。 作為當時《科技**》的主編,我引以為豪的是,我們的報紙不在同一片雲端,而是以個性化的聲音和***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立足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關鍵時刻發出關鍵聲音,正確引導黨,體現科技作為黨報的責任擔當。

2024年6月21日下午,科學會在北京科技會堂舉辦科學交流沙龍,主題為“卡在我們脖子上的[gf]2022[gf]需要攻克的核心技術”。 我在沙龍上做了乙個即興演講,題目是“除了這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少什麼”。 我強調,在很多情況下,我的國家沒有那麼強大,甚至受制於別人! 因此,我們應該迎頭趕上,持之以恆,盡快彌補我們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短板。

2024年6月21日,劉亞東在中國科技會堂就“卡脖子”問題發表演講。

根據現場錄音改編的演講發布後,線上上線下引起強烈反響。 關於我的演講和技術的新專欄總體上是積極的。 傳統主流**、大型新聞**、知名微信***等,都有**我的演講或評論。

幾天後,2024年7月2日,人民網開始連發3篇文章,批判“嚇唬身體”、“哭昏厥”、“跪乞求”等“誇張狂妄”的文風,並列舉了“美國害怕”、“日本害怕”、“歐洲後悔”等“雄辯文章”等“英雄隨筆”, 批評這種“以浮誇的風格講荒誕故事”的做法,不僅“無形中助長了民粹主義情緒和民族主義情緒,誤導了人民,綁架了**甚至整個國家,可謂'成功不足,失敗多於失敗'”。

幾天後,7月13日,在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第一屆財經委員會秘書長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要求,還很不相適應。

由於對方向和尺度的準確把握,科技系列報道《卡在我們脖子上的東西》得到了中宣部《新聞評論》的肯定,榮獲第29屆中國新聞獎。 必須指出的是,當代科學技術及相關產業已經發展到任何乙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各個技術領域都成為世界第一的程度,任何乙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靠一己之力解決所有的創新問題。 “卡脖子”問題的客觀存在,使一些人產生了盲目仇外心理和情緒。 這是不健康的,也違背了中國堅持高度開放的戰略決策。

堅持高度開放,意味著要摒棄“中外”的概念,因為中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與世界其他國家競爭。 對中國來說,低水平的自給自足不應該是一種選擇,“凡事爭第一”的想法同樣不現實。 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實現有限的目標上,努力在一些比較重要的關鍵點上取得突破。 在此基礎上,努力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

我們越是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全球創新,就越需要盡可能多地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 只有積累了足夠的籌碼,才能與他人平等交換。 中國的自主創新不拒絕“要麼接受,要麼放棄”的學說,也強調以自我為中心。 開放,鼓勵合作共贏; 反過來,它是自主的,體現了自己的意志和意圖。 只有這樣,才能在自主創新中擴大對外開放,才能在擴大開放中實現更高層次的自主創新。

別說塗呦呦

給自己設定乙個小目標,比如獲得中國新聞獎。 “我從2024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 當時,需求非常旺盛。 20多年過去了,原來的“小目標”早已超額完成。 按理說,作為《科技》主編,我不應該也不需要和年輕人爭奪這個獎項。

2024年2月底,我寫的評論《別談屠呦呦》終於進入了中國記者協會提交的4篇參賽作品名單。 一位同事聞訊闖進我的辦公室,用負責任的唾沫指出:“你是主編,已經拿了長江陶分獎和那麼多中國新聞獎,為什麼還想參加評比? 它被評級了,它應該是這樣的; 無法評估,你能承受失去那個人嗎?! ”

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 我本可以說,這是報紙推薦委員會一致投票的結果。 但是,作為推薦委員會的主任,我顯然有足夠的權力否決自己的工作。 於是,我說出了我真正認為我不能說的話:與其他幾篇候選人評論相比,《不要對屠呦呦說什麼》最有可能獲獎。

但是,出了點問題。 2024年8月5日是星期五。 那天下午,我在報社主持座談會時,接到中國新聞獎初評主辦方的電話,說《不要談屠呦呦》一文因兩個“失誤”被取消參加複評資格。 同時,我被要求在8月8日星期一下午5點之前提交復議申請,強調“逾期不予受理”。

這種節奏顯然不是乙個好的週末! 一位熟悉中國新聞獎評選流程的朋友告訴我,按照以往的慣例,提出複評申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即使你被允許參加複評,被撤銷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是的,那麼多“五官好”的文章很難入圍,如果你是評委,你願意投票給一部“受傷”的作品嗎?

我很生氣。 《別談屠呦呦》是該報唯一入選的評論作品。 如果真的翻車了,丟臉也沒什麼,但是其他同事的作品卻因為我的誤判而失去了一次寶貴的獲獎機會,這讓我感到很遺憾!

8月8日下午,該報例行編輯會結束後,距離“截稿”還有不到兩個小時。 我開啟我的電子郵件,仔細研究了人們指出的“錯誤”。 我試圖以最謙虛的態度聽從建議,但我仍然不敢同意初審的意見。 於是,我努力,一口氣寫了近2000字的復議申請材料。

不要說屠呦呦“在原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就科學成就而言,獲獎者不一定高於其他科學家,或者其他科學家不一定不如獲獎者。 就我國的科學事業而言,沒有這個獎項,它還是會發展的,而且在獲得這個獎項後,它可能不會加速。 法官指出的錯誤是:“觀點不正確。 屠呦呦獲獎對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

我在復議申請中寫道:

通讀全文不難看出,這篇評論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意義,而“不一定因此而加速進步”的提法,在邏輯上並不排除“對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並不一定表現為“因此而加快進步”。

一方面,本文的相關表述是明確的,另一方面也力求在文字的客觀性和觀點之間取得平衡。 例如,在比較獲獎者與非獲獎者的科學成就時,使用“不一定”一詞; 在“得此獎後,不得加速”這句話中,使用了“不一定”一詞。 這些文體處理也體現出對事物理解的審慎嚴謹態度......

當然,人們對這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事實上,這樣的爭議過去存在,現在存在,並將繼續存在。 但是,由於意見分歧,將這項工作從中國新聞獎中取消資格視為“錯誤”可能並不合適。

對於初審中指出的其他技術性錯誤,筆者也在復議申請材料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並以理論證。 最後,他寫道:“總而言之,我真誠地請求中國新聞獎評審委員會重新考慮這項工作。 我再次感謝評審團和相關專家的工作。 ”

不要相信,死馬成為活馬醫生的結果並不總是確定的。 《別談屠呦呦》獲得第26屆中國新聞獎文字評論類三等獎的訊息,真的讓我大吃一驚。 這要歸功於中國新聞獎評審委員會的公平公正! 有趣的是,據說一些法官認為復議申請材料比評論本身寫得更好。 顯然,他們被我說服了,也被我感動了。

楊振寧談科技精英“出海”

一陣鈴鐺把我從夢中驚醒。 當我睜開睡眼惺忪的眼睛時,還不到凌晨5點! 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把我從北京送到我在美國紐澤西州的住所,並派出緊急採訪團。 那是2024年9月下旬的一天。

原來,宋健剛剛看到國內某公司的一條簡訊,大意是楊振寧博士鼓勵一些科研人員出海做生意。 在當時,這是乙個有爭議的話題。 在那個特殊時期,宋健作為中國科技界的領頭羊,當然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也願意聽聽。

然後,有這個通行證**。 然後,我有機會採訪了理論物理學大師楊振寧,擔任聯合國和紐約科技的首席記者。

楊晨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20世紀50年代,他與公尺爾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 2024年,與李宗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宙對稱性不守恆定律; 他還在粒子物理學和統計物理學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提出了Young-Baxter方程,為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他的幾項主要研究成果為整個20世紀下半葉基礎物理學的普遍成就奠定了基礎。 2024年,世界著名科學雜誌《自然》評選出了過去千年人類最偉大的20位物理學家,而這份名單上唯一在世的就是楊振寧。 與他一起上榜的還有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丁格、波爾等。

幾經波折,終於撥通了楊振寧的**。 首先,我做了自我介紹,並說明了我的意圖:“我是中國科技駐聯合國首席記者......”“既然你是中國記者,那就說中文吧。 他令人耳目一新的話語立即讓我感到親近。

核對好日程後,他趕緊和我約好面試。 我正要說再見時,聽到他問道:“你知道怎麼去我的辦公室嗎? “在上世紀90年代,不像現在這樣,你可以用微信傳送位置。 我本來打算查地圖,但他詳細地告訴我行車路線。 看來他還是不放心,甚至還把哪個地方容易走錯路解釋清楚。 當我放下**時,這個傳奇人物對我來說似乎很熟悉,就像乙個知道自己根的老人。

早在2024年夏天,當中美關係還時冷忽暖時,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自己那既熟悉又陌生、相隔26年的故鄉——只比基辛格秘密訪華晚了乙個星期,比尼克森訪華早了半年! 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是第一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著名華裔科學家。

此後,楊振寧以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和相互了解為己任,不遺餘力地促進兩國科技交流與合作。 他雖然身處海外,卻關心中國的建設和發展,總是建言獻策,為中國的繁榮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2024年9月28日下午,我驅車前往紐約州立大學長島石溪分校採訪73歲的楊振寧。 在辦公室裡,他闡述了自己對中國科技工作者出海經商的看法。 採訪持續了近3個小時,但他並沒有感到疲倦。

中國現在迫切需要一大批科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科技人才,更加有效地走出去,參與經濟建設。 他非常認真地告訴我,只有數以萬計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從事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事業,才能開發出能夠在國際高新技術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產品,中國才有希望,他們自己才有更美好的未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況會發生變化。 當今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科技發展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上世紀90年代,當相當多的中國人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時,楊振寧強調,他將盡一切努力發展經濟,“只有實現經濟發展,才能保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順利進行,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 高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研究活動。 ”

2024年回國定居後,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他開始不遺餘力地加強基礎研究。 焦點的轉變,恰恰體現了楊振寧一貫的理解和理念。 他在那次採訪中關於“基礎研究、發展研究、商品研究”的精彩言論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十八年過去了,對楊振寧的採訪記憶猶新。 他熱忱的愛國主義心潮澎湃,報效國的雄心壯志無以言表! 2024年10月12日,我撰寫的題為《楊振寧論科技精英出海考察》的報道發表在《科技》雜誌上,次年獲得中國國際新聞獎(後併入中國新聞獎)。

相關問題答案

    “榮耀南開”2024年南開大學優秀學生頒獎典禮

    親愛的讀者們,讓我們一起來一場教育領域的盛會 南開大學榮譽獎學金頒獎典禮。這是乙個引人注目的時刻,彰顯了南開人堅持拼搏 追求卓越的品質。南開大學歷來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學術研究 創新創業 社會實踐等活動。頒獎典禮是對在國內外各類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個人和團體的表彰。今年共頒發了個不同型別的獎學金,在各級...

    南開大學舉辦2024年度優秀學生頒獎典禮,“光榮南開”!

    今年。南開人牢記託重,艱苦奮鬥。打磨 愛國奮鬥,煥發公共能量 的精神底蘊。在科技創新 鄉村振興 社會服務等方面。在基層治理 強軍興軍等各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今年。南開人繼往開來,砥礪前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用盡全力寫了它南開高質量發展答卷 月日。榮耀南開 年南開大學優秀學生頒獎典禮 會議在八里台...

    那些放棄南開大學而選擇中山大學的人,後悔了嗎?

    在所高校中,有兩所文理實力強校錄取分數相近,這使得很多考生每年都很難選擇。例子包括南開大學和中山大學。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山大學位於一線城市廣州,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大學,競爭壓力不大。天津雖然地理位置也不錯,但近年來發展乏力,隔壁的首都名校眾多,南開大學的光芒黯然失色。那麼,那些放棄南開大學而選擇中山大...

    南開大學學科實力與冬季生活魅力,雙重吸引?

    南開大學校友會近日發布了中國高校一流學科排名,南開大學憑藉突出的學科實力脫穎而出。法律排名。.馬克思主義理論排名。.社會學排名。第四,政治學排名第五,彰顯了南開大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實力。在工程科學方面,材料科學與工程排名第一。.電子科技排名。.光學工程排名。.環境科學與工程排名..電腦科學與技術排名第...

    南開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團隊分享了葉佳穎的《錦江詩》。

    葉佳瑩是中國當代傑出的古典詩歌學者和教育家,因其深厚的教育底蘊和對詩歌藝術的熱愛而廣受讚譽。她出生於年月,今年將滿歲。月日下午,一場名為 品鑑晉江讀書會 葉嘉瑩晉江詩詞 的文化活動在成都芳鎖悠閒地展開。通過詩歌朗誦 圓桌論壇 洞見分享 互動環節等形式,全面呈現了杜甫 葉佳穎筆下的詩意之城 成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