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良:記住數學家陸家喜

Mondo 科學 更新 2024-01-30

鯤鵬專案

2024年10月31日凌晨,一條生命耗盡了石油,突然死亡,就像一顆彗星劃過天空。

死者名叫盧家喜,去世時年僅48歲,是內蒙古包頭市第九中學的一名普通物理老師。 他沒有留下任何錢,在整理自己的文物時,他發現了各種中外文學名著、外文原著和引進最新科技的讀物。

他的死並沒有引起公眾的關注,但在狹隘的研究領域引起了軒然。 吳文軍、程敏德、段學福、徐立志、陳傑、張殿洲、鐘吉、朱烈、魏萬迪、康慶德、吳立生、陳子柒、顧同新、羅建金都感慨道。

邊境城市一所小型中學的物理老師去世,震撼了整個數學界,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 因此,有必要了解陸嘉熙坎坷的人生和悲慘遭遇。

2024年回到英國,英國聖公會乙個地區的族長科克曼在年刊《一位女士和一位紳士的日記》(看起來真的不像是一本科學出版物)上提出了乙個有趣的問題:一位女老師每天下午帶著她的15個女孩散步,她把學生分成五組,每組三人,並詢問如何安排他們,以便每兩個學生每週一天在同一組中。」

從這個小問題演變而來的科赫曼問題,100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直到100年後,中國人孫澤英寫了一本暢銷的數學著作《數學方法趣味導論》,其中介紹了許多有趣的舉世聞名的數學問題,科克曼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趣味數學方法導論》被乙個興趣廣泛、愛讀書的年輕人無意中買到——他就是盧家喜。

很難知道陸嘉喜對數學的興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至少在22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了無法抑制的探索數學的衝動。 一連多天,這道數學題激起他感官和理解的愉悅感,整個人都陶醉得心頭怡耿,心中萌生了解決科克曼問題的想法。

此時的他還只是乙個初中畢業,在工廠打工,卻很有信心。

2024年出生在老上海的陸家喜,有幸讀完了小學,但父親在他初二時因病去世。 成績優異的陸嘉熙,只好輟學自生自滅。

2024年11月解放後,陸家喜告別家人,離開上海北上,考入東北電器工業管理局開辦的統計培訓班。 在此期間,他開始廣泛閱讀和自學幾種外語。

2024年,當他萌生了克服“科克曼問題”的想法時,他意識到自己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同年秋天,他被吉林師範大學(現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考入習。

2024年畢業後,先後在內蒙古包頭市第24中學、第9中學擔任物理教師。 之後,他在包頭工作到去世,心中只有乙個念頭,從事數學研究。 他的一生,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身體的存在只是數學研究的乙個通道,為此,他燃燒著,燃燒著,直到最後一刻。

其實在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年,他就已經解決了“科克曼問題”,他把《科克曼級數和斯坦納級數的構造方法》送到了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石頭就丟失了。 直到2024年2月,他才收到數學研究所的回信,在回信中介紹了一些最新的文獻,希望自己能驗證一下,並表示如果結果是新的,可以直接投稿給《數學學報》等期刊。 隨後,他趁著春節期間重寫**,發給3月12日的《數學通報》,回覆是:由於文章篇幅及使用的數學工具,建議投稿至其他期刊。 」

十幾年來,他努力工作,默默學習,結婚生女,過著艱難的生活,被不屑和不理解所包圍。 專注於實用工具的中國人發現很難理解他痴迷於數學這個“無用”的抽象領域。

2024年,在同事的幫助下,陸家喜借用了美國出版的《組合學雜誌》,迎接他的卻是晴天霹靂。 直到那時,他才知道,早在2024年,也就是他研究整整十年之後,兩位義大利數學家就向全世界宣布他們已經解決了科克曼問題。

他感到難以置信,自己是第乙個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但直到他被義大利人贏得,他才得到認可!

這讓人想起數學史上乙個懸而未決的案例,微積分的發現。 早在2024年5月20日,牛頓就已經發現了微積分的基本概念。 2024年,牛頓在對流數學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他並沒有選擇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和幾個好朋友進行了內部研究。 2024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開始研究微積分,並於2024年發表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篇關於微分的文章《求最大值和切線的新方法,它也適用於分數和無理量,以及這種新方法的奇妙計算型別》。 它一經發表,就震撼了歐洲數學界,奠定了微積分的框架。 但隨後,英國學者指責萊布尼茨剽竊牛頓的著作,雙方的爭論發展至今,成為數學史上最大的公開案件。

當然,陸家喜和義大利數學家的相遇,不如牛頓和萊布尼茨,但本質上是一樣的。

痴迷於科學探索的人,特別是那些將一生獻身於完全抽象的數學領域的人,不求名利,不關心物質生活,不為群眾的庸俗價值觀所動搖,而是把自己智力探索的成果視為財富。

這裡有智力競爭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長期放縱期間的精神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研究上,當艱苦追求的結果被別人拿走時,內心的悲痛和挫敗感是無法形容的。

不過,這並沒有打敗陸嘉熙。 2024年,在物質條件和知識資料完全匱乏的時代,陸家喜憑藉斯坦納系列單槍匹馬攻克了另乙個全球性難題。

他的研究刻苦而不同尋常,他沒有導師,沒有與國際同行的聯絡,沒有與同行的交流,也沒有辦法知道這個領域世界級研究的現狀。 我平時在學校教初中物理,日常教學任務很重,查閱資料非常困難,還要跑很多圖書館找資料。 但他做到了!

然而,他寄出的**再次在海上丟失,無法在中國出版。

這時,幸運之神光顧了他。 蘇州大學朱烈教授看後深感震撼,將初稿轉發給美國著名雜誌《組合學》。 僅僅乙個月後,美國就宣布承認陸嘉熙的學術成就。

陸嘉喜震驚了西方數學界!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門德爾森感嘆道:“這是20多年來作品集設計的主要成就之一。 」

2024年,中國邀請組合數學專家孟德爾遜、郝迪來華講學在眾人的驚愕之下,陸嘉熙的數學成就終於浮出水面,這位在包頭中學任教的普通老師也名聲大噪。

同年10月,盧家喜特邀出席在武漢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數學年會。

會上,他作了學術報告,會見了孟德爾遜教授,並與陳景潤討論了數學問題。 會後,為了回校,他於當天乘火車匆匆趕回包頭。

這是他參加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數學年會。 在他回到包頭的那天晚上,他心臟病發作,永遠離開了講台和他心愛的科學。

陸家熙逝世後,直至2024年3月,其夫人張淑琴代表陸家熙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24年全國自然科學獎頒獎大會,並接受了中國自然科學界最高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陸家喜似乎讓李約瑟的問題,這個困擾中國科學發展史不遠的問題,顯得更加莊嚴和無法回答。

不僅因為他的英年早逝,更因為他的艱辛和苦難的一生,以及他對數學研究的熱情,以及他在這種孤獨的沉思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打動了我們的心。

更可悲的是,可能還有更多的陸家喜,在各自的領域裡有著天才般的活潑進取精神,卻被社會的牢籠壓制,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

並非所有的黃金都會發光,在這片土地上,珍珠被鑄造或永久與科學研究領域分離可能是常態。 官僚作風和資歷習充斥著許多機構,敬業的研究人員的清晰作風往往被更多視利潤視為畢生追求的人所拒絕。

要知道,乙個聰明的頭腦比別人更敏感,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尊嚴和純潔被褻瀆,當他們遇到不公正或誹謗時,他們自然會遠離是非之地。 陸家喜是過去時代的警示,但他的死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不可避免地假設,如果他能在數學研究所工作;要是他能在自己的領域再工作幾十年就好了;如果他的**能被乙個有眼光的人發現......中國的數學基礎研究會有所不同嗎?然後是雞蛋。

2024年是陸家喜逝世40周年,讓我們向這位敬業的科學家致敬。 在這一點上,我想引用**文章中的一段話,以方便讀者:

處於智慧金字塔頂端的人對他下面的所有人的貢獻最大,但他不會從其他人那裡得到額外的獎勵,因為他的知識為他的時間增加了價值,除了物質獎勵(在我們的土地上通常甚至無法獲得)。 階梯底層的人固步自封,在無知中受苦,沒有為他上面的人做出貢獻,而是收穫了這些人的利益。 這是知識淵博的強者和弱者之間的“競爭”,你詆毀強者這種“剝削”方式。 」

我希望那些熱衷於探索物質世界,獨自徘徊在知識藤蔓上的靈魂會過得更好。 願生活中沒有嫉妒、仇恨、誹謗、無情的障礙,讓所有個體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願每個領域都能發揮出最適合自己的才能。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