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張興成易陽報道
尋找木頭的長老,他們就會鞏固自己的根。
對於乙個國家來說,其根源在於文化; 就乙個省、乙個市、乙個縣而言,其根源也是文化。
湖南有縣按照“鄉村振興不僅要塑造,更要鑄魂”的要求,積極建設文化村,培育文明鄉村風情,努力讓村民生活更豐富、環境更優美、精神更幸福,推動鄉村煥然一新。
這個積極探索、充分發揮文化鑄魂作用的地方,就是益陽安華。
沙田溪村。 (來源:安化縣委宣傳部)
下面,請跟隨記者一起來看看“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安化實踐。
溫可以提到“神”和“改造”人
以前大家都說外面好多了,現在卻張口誇讚自己的村子。 安化縣龍塘鎮沙田溪村村書記黃永華用這樣一句話總結了村民心態的變化。
從“外面好”到“好在自己的村子裡”,這句看似簡單的句子,展現出深刻的變化。
這不僅是自信和精神的改變,更能喚醒村民的角色意識,對家鄉的熱愛更加強烈,對建設家鄉的熱情更高。
這種變化的背後,除了經濟收入的穩步增長外,還與農村日益增長的文化氛圍息息相關。
近年來,沙田溪村開展大規模文化建設,修建文化走廊和橋梁,彌補群眾性文化活動場地和設施的不足,成立村廣場舞隊、合唱隊、舞龍隊,以文藝志願者為教師提供支援,退休老人主動擔任文化翻譯。
隨著文學的凝聚力,村民們的臉上笑容越來越多。
幾年前,在沙田溪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單調乏味,村級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文化建設的弊端十分明顯。
文化可以養育“神”,也可以“改造”人。
安化縣冷石鎮大倉村,曾經是乙個貧窮的村莊,過去村民不得不靠著嚴肅的思想,是出了名的“落後村”。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大倉村在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注重道德治理文化,通過黨員的示範指導,建立戶口和村民道德檔案,實行村民積分制管理,通過數字村務管理系統實現“一戶一碼”。
道德檔案積分存放在“道德銀行”中,積分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同時還可以提取積分,在村集體經濟商店和積分超市兌換商品。
如今,大倉村已成為年集體經濟收入60多萬元、人均收入2萬多元、以德為先、引領鄉村振興的文化法治的國家級鄉村治理示範村。
全村共建立村民道德檔案436份,表彰先進人物90餘人,實現了從村幹部“力幹部”向村民“拼幹”的思想轉變。
沙田溪村舉辦兒童紫苑書法培訓班,書法家現場指導。
鄉村不僅有“鄉愁”,還有村民的精神寄託。 當前,城鎮化發展迅速,但不應利用城市文明來榨取鄉村文化,而應大力挖掘能夠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鄉村特色文化。
安化是眉山文化的發祥地,是紅茶文化的發祥地,是滬香經師派“第一人”陶樹的故鄉。 安化注重文化傳承的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地方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增強村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啟用鐫刻在安化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
探索“文化+”,把村民需求放在第一位
文化的促進作用還體現在它與產業的賦能上。
安化縣東平鎮馬渡村,原本是乙個沒有地域特色優勢、沒有文化氛圍的村落,發展一度比較落後。
不過,當地政府調整思路,打出具有鄉村振興特色的“文化牌”,充分挖掘“馬渡調查”紅色文化、“馬渡風雨橋”、“歐陽祠”的歷史建築文化,以及鄉村工業園的農耕文化。
通過招商引資,馬渡村通過綜合建設集養殖園、採摘園、水稻魚園、農業文化園、研究基地、共享農場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成為知名的文旅目的地。
馬杜村到處都是遊客。
安化根據每個鄉鎮、村的特點,科學地對政策進行指導和分類,在文化賦能方面,引導馬渡村等多個村子探索並形成自己的模式。
如“文化+鄉村建設”、“文化+現代農業”、“文化+特色產業”、“文化+自然資源”、“文化+文物古蹟”、“文化+文化產業”、“文化+公共服務”、“文化+社會治理”等模式,讓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在鄉鎮、村村開展,人人有份。
Culture+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例如,近年來,安化紅茶千兩茶、福磚製茶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安化縣梅山文化公園風景區、安化縣茶鄉花海生態文化體驗園風景區也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馬路鎮、雲台山村等村落已成為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落。
近10年來,安化旅遊產業增長近20倍,綜合收入即將突破百億大關。
在推進文化振興的過程中,安化縣始終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站在村民主立立場,站在屬於村民的村子裡,傾聽他們需要什麼樣的鄉村文化生活。
安化縣堅持依靠廣大村民,四年來成功舉辦“人民春晚”等群眾文化活動200餘場,觀眾近100萬人次; 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農民體育健身專案覆蓋率達到100%。
“四個清單”有助於夯實發展基礎
文化教育“復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離不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2024年10月,安化縣委、縣**印發《安化縣“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畫(2022-2024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畫》),重點探索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安化模式,打造鄉村振興湖南模式。
在“打造文化振興典範引領鄉村振興”的程序中,安化縣採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四大名單”的建立。
青山青水的安化。
具體而言,要從村、鄉、縣三級摸清不同層次的各類資源和人才情況,收集圍繞文化振興的難點問題,研究探討發展舉措,建立人、事、問題、專案的“四清單”,有效盤點家庭。
在此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以物為清單、以問題清單確定措施、以專案清單為投入,科學制定工作計畫和實施步驟。
記者注意到,在“四大名單”中,“人”排在第一位。
事實上,“四個清單”在制定三年行動計畫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方案出台前,安化開設了鄉村文化振興專題班,挖掘地方文化內涵,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引入智庫,多輪調研,邀請州、省、市、縣、村相關部門領導齊聚安化,召開13場座談會,梳理“四大名單”人物, 振興縣鄉村文化的事情、專案和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說,“四大清單”更像是一本“工具書”,一本長相補、為鄉村振興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困難和痛點找到解決之道的“鄉村詞典”。 “三農”問題資深觀察家、Phoenix.com 湖南省副總編輯袁樹勳評論道。
安化縣小家村大灣樓。
在談及安化縣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時,當地一位有識之士感慨地告訴記者,“溫培源”可以凝聚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以文化鑄魂”可以提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以文化匯聚人才”可以全面啟用鄉村振興發展的動能, “以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可以精準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以文化推動建設”可以高質量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打好基礎”完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文化的引領作用在安化得到了充分發揮。
如果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乙個安化,那麼文化就是隱藏在心中的安化人的精神家園; 如果說鄉村振興是一場游泳,那麼“振興文化”就是安化人遊向夢想彼岸的最好“游泳姿勢”。
湖南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生教授認為,安化經驗至少提供了三個重要啟示:先建立後打破,把握鄉村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關係; 尊重主體,突出農民在鄉村文化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逐步實現文化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人,關鍵在於“人的振興”。
如果說安化啟用了鄉村振興的文化DNA,那麼這個DNA的核心元素就是人。 以文化為“鑰匙”,啟用村民主觀能動性,鄉村振興要有更持久的動力和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