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鵬 |文。
有兩個“寬鬆”訊號。
其中一款來自剛剛公布擬選產品的第四批全國採購,平均降價70%左右,如果與前三批全國採購相比,2024年第一批全國採購產品降幅高達93%, 這在當時是令人印象深刻的3萬元的心臟支架降到700元乙個,“靈魂討價還價”由此而來,與此相比,今年70%的跌幅也只能算是一把“溫柔的刀”,即使與第二、三批國產**平均降幅(分別為82%和84%)相比,也顯得溫和了許多。 從擬選企業分布來看,既有國產企業,也有進口品牌企業,第四批國家採購申報有128家企業,最終有126家企業待選。
另乙個“寬鬆”的訊號來自全國談判。
今年的國民醫保談判在11月下旬才開始,但有關部門很早就開始吹風了。
在11月5日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和投資人大會”上,國家衛生安全域性藥品和招標採購司副司長翁林佳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國家醫保局正在調整創新藥定價政策,在《新冠心病藥物形成指南》的基礎上, 創新藥上市前期採用相對寬鬆的管理。
對於如何“放鬆”,翁林佳是這樣說的:醫保部門正在探索建立不同生命週期藥品的階段性管理機制。 創新藥上市初期,企業面臨短期內通過商業化效益收回成本的壓力,醫保部門更加關注這些藥物的可及性,給予合理的回報。 在上市前期,當一種藥物進入其生命週期的中期時,醫保部門會更加關注其可負擔性。
也就是說,在創新藥上市初期,醫保部門允許其有更高的價格,中期,醫保部門會通過談判等形式推動公司降價。
翁林佳的表態無疑代表了國家醫保局的態度,選擇在全國醫保談判前夕釋放這一訊號,是為了引導“放寬”的預期,體現了創新藥主管部門和從事醫藥創新主體的關懷。
在過去的幾年裡,生物科技遇到了乙個比較大的困境,為了生存,很多生物科技不得不選擇裁員、出售管道,而一些生物科技最終也沒有擺脫退市出售的現實,甚至到了破產的境地。 近期藥明生物股價大幅下跌,說明創新藥仍處於寒冬,而CXO感受到的寒意在上游創新藥領域已經蔓延了兩年。 想想看,為生物科技提供外包服務,“賣鐵鍬”的生意不好做,而那些“挖礦”的人豈不是更差嗎?越是困難,越需要加大對醫藥創新主體的支援力度。
寬鬆訊號可能只是乙個開始,我們預計還會有更多。
作者為《華夏時報》編委、健康新聞部主任)。
編輯:彥媛 主編:陳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