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在推動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向烏克蘭提供**,向東歐派兵,試圖挑起歐洲戰爭。 然而,其他有關各方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俄羅斯希望其安全需求得到認真對待,不想與西方發生衝突。 烏克蘭雖然想利用美國的力量收復克里公尺亞和烏克蘭東部,但也對美國製造的恐慌感到不滿,這給自己帶來了經濟損失。 歐盟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法國和德國,都不希望歐洲成為戰場,更不用說俄羅斯了。 因此,為了避免戰爭,歐盟展開了積極的外交努力,法國**馬克龍訪問了俄羅斯,與普京**進行了5個小時的會談,並提出了一些解決危機的建議,得到了普京的感謝和認可。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訪問美國並會見拜登,試圖說服美國放棄對俄羅斯的挑釁,維護歐洲的和平與穩定。
據《觀察家報》和《環球時報》2月8日報道,普京在與馬克龍會晤後再次強調,北約東擴無視俄羅斯的安全要求,但俄羅斯仍願意通過對話與西方達成妥協。 拜登在與朔爾茨會晤後聲稱,“美國和德國之間沒有分歧,他們將共同努力應對俄羅斯的挑戰。 但朔爾茨表示,他和拜登討論了一些細節,但暫時無法公開。
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歐盟的兩個重要成員國法國和德國不希望俄烏局勢公升級為衝突。 他們不顧美國的反對,直接邀請烏克蘭和俄羅斯參加“四方會談”,促成了俄烏之間的“停火協議”。 但美國一直在幕後,希望烏克蘭能夠開戰,這讓白宮非常不高興。
美國背後可能有三個動機。 首先,他們想利用北約的力量打擊俄羅斯的影響力;二是讓歐洲陷入戰爭,迫使歐盟國家完全依賴美國,不敢有任何異議;第三,他們想藉此威脅中國,希望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在亞太地區獲得更多利益。
法德調解可能有四個動機。 首先是他們不希望歐洲成為戰場,而美國可以置身事外,這是法國和德國不能容忍的;二是他們不認為烏克蘭加入北約或歐盟會給歐盟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會增加摩擦和麻煩,所以他們想切斷烏克蘭的這種幻想;三是對俄羅斯能源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合作,俄羅斯一直被視為“可靠的夥伴”,不想徹底斷絕俄歐關係;第四,他們想向美國表明,歐盟不是美國的傀儡,如果美國做了損害歐盟利益的事情,歐盟會毫不猶豫地表明立場。
然而,歐盟並不是乙個統一的整體,有27個成員國,每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想法。 法國和德國等老牌歐盟國家希望“停戰”,但與俄羅斯關係較近的“新歐盟”國家,如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反對法德調解,而是呼籲美國增加在東歐的軍事存在,對俄羅斯施加更大壓力。 他們還向烏克蘭提供了“標槍”和“毒刺”等飛彈,這是對俄羅斯的公然挑釁。
當然,像法國、德國和俄羅斯這樣的世界大國,以及像烏克蘭這樣的地區大國,不會被波羅的海三國所左右,但它們現在將面對美國。 烏克蘭也對美國不滿,美國率先從基輔撤離外交官家屬,引發其他五個盟國效仿,讓烏克蘭感到被拋棄。 而且,美國還不斷鼓吹“俄羅斯隨時可能入侵烏克蘭”的主張,引發民眾恐慌,大量投資流出烏克蘭,對烏克蘭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背後只有美國在“火上澆油”,而包括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和德國在內的四方都想避免衝突,因此爆發這場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和平也是有條件的,比如俄羅斯的核心訴求是“北約不應該東擴”,普京在與馬克龍會晤後也明確表示,“北約東擴只會導致衝突,然後歐洲國家也會捲入其中”。 然而,北約的領導者是美國,它也想利用“東擴”來打壓俄羅斯,同時遏制其在歐洲的盟友。 因此,法國和德國作為美國的盟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說服美國放棄對俄羅斯的敵意,而美國是最難對付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