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2024年開始,手機市場變得越來越有趣,你甚至會期待某款機型的發布。
最大的變化之一是製造商思考方式的改變。
之前,不管是效能機還是中檔機,你都會發現,手機的設計思路是適當地削減旗艦手機的一些引數,這樣才能保證成本,定位清晰。
而在今年的新機器上,更多的是一種試圖在能力範圍內給你最好的狀態,並沒有刻意考慮產品分級、間隔等問題。
更多的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區分,甚至在某些引數中,你甚至可以看到以下違規行為。
在iQOO Neo9上,這種現象也得到了很好的說明。
哪怕是作為子品牌的系列,它的競爭對手其實來自整個手機市場,自有品牌其實就是競爭對手。
做好每一部手機才是正確的出路。
iQOO Neo9 搭載驍龍 8 Gen2 晶元,而 iQOO Neo9 Pro 搭載天璣 9300 晶元。
標準版採用上一代旗艦,Pro版採用現代旗艦,畢竟控制在3000、iQOO Neo9 12+256GB、2299以上、iQOO Neo9 Pro 12+256GB、2999以上、,*700以下的差值。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價效比很高。
這兩款SoC的效能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效能還是功耗,都可謂是優秀。
另外,兩者的區別在於廣角端的區別,標準版採用800萬畫素**,Pro版採用5000w畫素超廣角。
至於如何選擇,我個人比較喜歡標準版,但如果追求極致效能的發布,那就選擇專業版,至於廣角版,兩者的成像差異,遠沒有引數上的差異,尤其是如果你的**是通過網路的形式共享的。
因此,這兩款手機的選擇也變得格外清晰,光看SOC就足夠了。
設計。
兩個字,很舒服。
雖然使用了基本元素,但在合理的搭配下,看起來非常和諧,一點也不突兀,甚至保證了一定程度的辨識度。
個人特別喜歡這款紅色版型,看起來年輕有活力,垂直中框設計乾淨利落。
官方聲稱採用了核艇的架構,最大的作用是增加數量,減少變薄。
7.在99的厚度尺寸下,塞滿了以下東西:
5160mAh電池;
120W閃充;
旗艦 SoC 以及一堆冷卻系統;
NFC、紅外線、屏下光學指紋、IP54、
整體重量控制在190g左右,四面設計略帶弧度,在同級別中並不出色。
你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它iQOO Neo9 系列是高效能機器中輕薄的異類。
天璣9300的效能,尤其是藍廠調校下的表現,其實就不用多說了。
這一次,還增加了電競晶元,讓表演更加過癮
由於是硬體超幀,可以達到兩種效果:
a.在相同的幀率下,功耗遠低於原生幀率,幀率穩定性也優於原生幀率
b.您可以打破幀速率限制,例如,您可以將 Genshin Impact 過度幀到 144 幀。
其實這個想法有點像DLSS的思路,它不僅提高了幀率,還提高了畫質。 可以將 Genshin Impact 提公升到 15K 900p 超解像度,即使在 15K超解像度+144幀超幀,也能穩定執行30分鐘;
目前,這一成就應該沒有對手。
所謂超幀和超解像度,其實是基於AI的生成。 這些技術的應用其實早在生成式AI概念普及之前,理論上這些演算法也可以稱為生成式AI。
其實我一直有乙個想法,大家都在推廣所謂的獨立顯示增強,或者各種演算法,還不如開乙個介面,或者分享能力,大家試一試,一目了然,哪個強哪個弱,而不是乙個家族的話語。
如果真的有效,那麼實質上這也是乙個商機,畢竟基於**內容的平台有很多相關需求。
影象級別。 後置主攝像頭與vivo X100的IMX920主攝像頭相同。
再加上vivo的影響力演算法,實際表現也非常不錯,以前我們以為vivo只是在人像演算法上遙遙領先,但是在X100之後,你會發現一件事,不知道什麼時候,vivo的影像能力已經是無可爭議的第一梯隊了。
螢幕。
這就是這塊螢幕的所有引數,它還支援2160Hz全高頻調光模式,具有非常好的護眼效果。
此外,在網路上,iQOO Neo9系列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
支援 WiFi7 和 16 天線的雙頻 WiFi 可以保證在實際場景中良好的效能釋放。
它出廠時搭載了OriginOS 4,最引人注目的是藍心小V。
我們之前已經談過很多了,乙個在手機上原生執行的LLM模型,不僅是文字的,而且是總結的,還有那些我們一直在談論的例子。
它必須改變手機的使用方式,而這種能力,在我看來,是去應用。
例如,我拍了一張旅行照片,景點裡擠滿了路人。
之前的想法一定是點選相簿中的編輯,或者點選第三方修飾應用,使用擦除工具,去除行人或雜物。
目前的做法如何?
直接告訴藍心小V,把路人趕走就行了。
這種內容,就算你精通PS,在過去,乙個小時是做不到的,但現在,不超過三秒。
在我看來,這種能力比幀率和快速充電速度的提高更重要。
目前的 OriginOS 4 是乙個實際實現此功能的作業系統,並且會隨著資料的反饋而不斷增強。
即使你現在已經熟悉了一些常見的流程操作,我還是建議你改用LLM實現,因為這種思維方式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是一種通用能力。
例如,當我使用 AI 寫一篇文章時,我可能需要寫乙個 1,000 字的提示才能獲得 1,000 字的可用文章,這比自己寫 1,000 字慢 10 倍。
但他的這種能力是可重用的:
工具就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