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學術系統中的就業的人口呈下降趨勢
一般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博士畢業生的主要目的地,但由於近10年博士培養規模快速增加,高校教學崗位需求增長緩慢,導致學術勞動力市場飽和, 這逐漸增加了博士畢業生獲得學術生涯的難度。
筆者對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只有50%的人選擇了學術生涯2%。據蔡學軍、范偉統計,2024年和2024年博士畢業生選擇學術生涯的比例分別為。 3%。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近20年來,我國博士生在學術體系就業的比例它一直呈下降趨勢。
對於在學術界就業過剩的博士畢業生來說,博士後是博士畢業生對學術界感興趣但又無法直接獲得理想的研究型大學教學職位的最重要選擇,因此在正常情況下,隨著博士畢業生人數的快速增加,博士後職位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然而,對蔡學軍等人的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被選中的博士後職位比例很低直到2024年,博士畢業生選擇博士後的比例一直不到5%。
雖然近年來博士後在校生比例有所上公升,2024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中約有11%在繼續深造,但與美國同期攻讀博士後研究的博士畢業生39%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工業和公共機構等已成為博士畢業生就業的重要目的地
行業、政府機構、事業單位或非營利組織也是博士畢業生就業溢位的重要領域。
2024年,只有4個2%,直到2024年一直保持小幅增長,但到2024年,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在行業就業比例大幅攀公升至19人39%,增長率更快。
中國高校博士畢業生在各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非常高。 2024年只有1個6%,但到2024年上公升到11%6%,並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24年,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比例高達20人66%。
與同期美國博士生就業流量對比儘管中國大學從學術界到工業界的博士畢業生比例低於美國,但其增長速度更快。 在非營利組織就業方面,中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高於美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
大學的領土及其所在的地區是博士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選擇
受原籍地、職業初期積累、地理位置接近等因素影響,表示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地非常強的地域就業特徵。
筆者對全港宣布就業的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統計,發現全區博士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到5167%。
從圖1可以看出,地域就業率超過60%的高校有5所,主要集中在東部高水平綜合性高校和京滬地區具有產業特色的高校,東南大學(73所)。85%)、北京中醫藥大學(7209%)、合肥工業大學(69%)、山東大學(68%)。97%)和上海財經大學(62%)。
全域就業率在50%至60%之間的學校有11所,佔有效統計樣本的35所48%,除四川大學和習交通大學為西部地區兩所大學外,均為東部地區高水平大學。
還有12所院校的地域就業率分別為40%和50%,這一範圍內的高校性質更加多樣化,既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雙一流”高校,也有北京外國漢大學等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
相比之下,只有三所大學地域就業率較低,即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學院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其地域就業率均低於40%。
除了地區優先外,博士畢業生還傾向於選擇在他們所學習的地區就業。
統計資料顯示,所屬地區博士畢業生就業的平均比例為17人8%,除天津大學華北地區博士畢業生比例低於華東地區外,其餘大學所屬地區的就業比例均超過其他地區。
其中,華北、華東、華中地區高校博士畢業生在領土省份周邊就業的比例比較接近,基本在18%左右。
西北和西南地區高校博士畢業生比例相對較低,但均超過10%,而蘭州大學和重慶大學博士畢業生比例接近14%。
中部省份博士畢業生它傾向於流向東部省市
不同地區及所在地區之間博士畢業生就業率的差異,是否意味著不同地區或省份的學生產出和博士人才流入存在不平衡?
為了揭示其背後的原因,本文選取了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華東和華中地區具有代表性的7所大學。
結果顯示,山東和河南是7次,安徽6次,山西、湖北、湖南和江蘇也是3次,河北、上海和江西各有1次。
相比之下,作為主要就業目的地的博士畢業生分布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以江蘇、浙江、河南為主要流入省份的有5所,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主要流入省市的有4所,以山東、安徽、湖北為主要省份的大學有2所,湖南、江西、廣西有1所相應的大學為主要就業目的地,而山西、河北尚未成為樣本高校博士畢業生流動的主要選擇。
兩者對比表明,博士畢業生主要產出次數大於輸入次數的省份,包括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基本屬於中部地區。
作為投入大於產出的主要省份,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和廣西除廣西外,均屬於東部地區。
此外,江西是唯一乙個具有相同進口數量的博士畢業生主要出口省份。 (見圖 2)。
換言之,中部省份發揮了人才主要輸出國的作用,而東部省市則成為博士生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西部省份高校博士畢業生更願意留在該地區
西部地區博士人才流動特點與中東部地區不同。 筆者選取蘭州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兩所大學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兩所高校的博士畢業生沒有大規模流向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對博士人才流入的吸引力更高。
以西北地區的蘭州大學為例,華東、華北、東北地區向蘭州大學輸出的博士生比例大於回流上述地區的比例,這意味著蘭州大學為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節約和保護功能。
同樣,在西南財經大學,除華北地區外,大部分從其他地區輸出的博士生都留在了西南地區。
華東、華中、華南等相對發達地區人才輸出比例大於回國比例,東北地區人才輸出和流入比例相近。
總之,西部地區在博士人才流通過程中,吸引和留住了外地博士畢業生,但並未成為外地人才淨輸出地。
博士畢業生就業流動趨勢與思考
通過資料分析發現,目前博士畢業生的就業率總體上保持了很高的就業率,除農林、師範教育和中南地區的部分高校外,就業率都在95%以上。
從就業流動趨勢來看,博士畢業生進入學術界的比例呈現緩慢下降的跡象,而去企業和各機構的比例相同,均呈現較高的增長率。
在區域就業流動方面,呈現出從以領土為核心向周邊地區逐漸遞減的趨勢和格局,但在博士人才流通過程中,中部地區承擔了東西部同時輸送人才的作用, 東部地區吸引了大量非區域來源的博士人才,西部地區的高校在博士人才的培養和引流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圍繞博士畢業生就業流動性的特點,行業需要關注幾點。
1.高校學術生涯吸引力一般,博士畢業生就業的學術溢位現象日益增多。
一方面,這反映出中國高校博士畢業生不願留在學術界,不願選擇過渡性博士後崗位,推遲了獲得教學崗位的機會。
作者對研究生院自然科學博士生內在學術動機的調查證實了這一點,該調查顯示,只有13%的研究生因為對科學研究的愛好和興趣而攻讀博士學位95%。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學術和高等教育體系對博士畢業生缺乏吸引力。
換句話說,在學術氣氛以及大學教師的管理和保障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大學組織在薪資、福利、公升遊和管理方面不提供有競爭的條件,就必然會把更多優秀的博士生推向企業和公共部門的研發機構。
2.非學術部門博士畢業生的培養質量需要關注。
如果忽略非學術領域過度就業的問題,從服務於知識經濟發展、提高公共事業管理水平的角度來看,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博士畢業生似乎更好地回應了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然而,隱含的質量問題可能值得我們關注。
相關研究表明,中國高校博士畢業生之所以選擇在企業工作,不排除科研能力薄弱,被動離開學術界的原因。 這對提高中國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此,從長遠來看,在倡導在行業或企業就業的同時,確保博士畢業生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可能更為重要。
3.中西部地區各省可根據博士畢業生的偏好,圍繞屬地就業,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政策。
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西部地區博士畢業生就業範圍集中在西部地區的高校、企事業單位,主要受高校學術崗位需求和學生就業偏好的影響。
因此,對於湖北省、湖南省等高等教育實力較好的中部地區省市,應著力優化省內各級高校學術生態環境,改善教師待遇條件,引導和支援地方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 聘請高層次博士畢業生,吸引境內及周邊地區博士生。
對於博士人才淨流出的中部地區,如山西、河南、安徽等,除了改善省內高校學術環境,鼓勵企業投入研發外,還要充分利用當地就業溢位效應和博士畢業生就業偏好的特點。
一方面組織省外博士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走訪,定期舉辦省外專項人才講座、招聘會,加強與外地博士生的職業聯絡,吸引博士畢業生回鄉就業
另一方面,要加強周邊科教中心博士人才招聘,加大經費力度,主動吸納北京、上海、習、南京等區域性高校中心博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