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溝通互動和言語效果的角度來看,乙個人口才好不好,往往不在於這個人掌握了多少本事,不在於這個人肚子裡有多少乾貨,知道多少道理,而在於這個人能不能和對方產生共鳴, 如果乙個人的言論是合理的或說教的,也許他越說越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抗,也越會引起對方的憎恨,因為推理忽略了對方的情感體驗。
如果說話者不能理解對方的慾望和需求,兩個人就永遠不會在同一頻道上,溝通的效果也會大大降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自己的原因哪怕是同居一輩子的老夫妻,天天還在吵架,其實是雙方對對方的心理訴求感同身受,而是盲目地覺得自己是對的,被冤枉了。
很多家長苦澀地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才能將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否則你就會像乙個背對著天面對黃土的農夫,顯然父母說的是對的, 但也為了孩子好,但孩子卻厭惡,不欣賞,也就是父母忽視了孩子真實的情感感受,導致孩子的抗拒。
每個人生來都渴望別人理解我們,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兵為知己死,女為取悅如果我們能同理心傾聽,洞察和理解對方的情感需求,能同理心的表達和回應,別人就會很有用,覺得你是他的知己。
自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學派中非常重要的領域,由心理學專家科胡特開發,自體心理學學派在做心理**時強調對來訪者的同理心,這就要求諮詢師要有敏銳的情感意識和洞察力,才能對來訪者有同理心的回應,更有利於諮詢效果, 特別是對於自戀型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效果更好。
自體心理學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自戀,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簡單地用我們比較熟悉的面孔來理解,那就是每個人天生都有良好的優越感,需要從與他人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才能滿足自己的自戀,根據自身心理學,也就是我們都有被映象的需要,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消極的話, 尤其是越不自信,自尊心越低,人們越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句名言說,沒有乙個流氓願意承認自己是無助的,即使對方是渣男,他也不想讓別人說他是渣男,所以即使對方有問題, 一定要注意對方的感受,否則對方會惱怒和生氣,最終演變成一場沒有火藥的戰爭。
自體心理學還提出了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自我客體自我客體是一種共鳴的體驗,或者說共鳴,諮詢師通過共鳴反應,使來訪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納,從而產生一種情感體驗,進一步強化他的自我意識。
例如,寶寶透過媽媽的眼睛看自己,能夠感受到與媽媽臉上不同的體驗,當媽媽對寶寶微笑時,寶寶會得到積極的體驗,那就是,我很好,我很可愛,如果媽媽不理會寶寶,或者對寶寶麻木不仁, 抑鬱的態度,寶寶會體驗到負面情緒。在心理學上,乙個人的安全模型有三種型別,分別是安全感、矛盾心理和焦慮迴避型,而安全型是嬰兒從母親的反饋中獲得積極的自我客體體驗從而形成一種開放、開放的安全依附模式。
以父母嘮叨孩子的話題為例,如果父母不再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對孩子說教,而是能夠感同身受,洞察孩子的情感經歷,能夠看到孩子因為學習而承受了來自學校、老師、同學等人的好處。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能夠用同理心回應孩子,理解孩子的困難,認可孩子的努力和主觀的學習慾望,與孩子站在一起,就能幫助孩子減輕心理負擔,增強學習信心。
我之前聽過乙個心理諮詢師說過一句話,說有個男人傻傻的找不到女朋友,很苦惱,然後心理諮詢師給了他一招方法很簡單,就是當女生說出自己心裡想的話時,他不需要談一些高階的內容,也不需要講道理,他只需要在情感上理解和同情女生,他就乖乖地去做了,過了很久,女生竟然愛上了男生, 而男生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靠技巧,而是靠同理心,而正是同理心讓女孩覺得自己遇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
所有的技巧和套路都不如對他人的同理心效果,同理心表達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內在和情感共鳴能力,從而達到同理心反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