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電視紀錄片,最新的英國電影《二戰》。 一線觀點。 影片採用壯觀且罕見的二戰修復後鏡頭,配以幾個意想不到的細節,揭示了戰爭的殘酷真相,令人震驚。
1.戰爭因為**而爆發。 納粹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起源於希特拉及其納粹黨的統治,從而萌發了其統治歐洲的政治野心。 有趣的是,當德軍剛進入蘇聯時,當時的蘇聯人民對史達林的暴行不滿,轉向德軍一邊,出現了歡迎德軍、向他們獻花的場面。 戰爭的爆發是由**引起的,當然,這並不影響人民對偉大衛國戰爭的參與,戰爭和政治有時表現出複雜而交織的關係。
2.在戰爭中,生命是沒有尊嚴的。 有乙個可怕的插曲,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在冬季陷入困境,吃飽喝足,遭受寒冷和飢餓,失去了後勤補給。 飢腸轆轆的德國人開始以陣亡戰友的屍體為食,揭示了戰爭中對生命和人性的致命破壞。
3.戰火中沒有無辜的人。 盟軍轉為進攻後,德軍陷入被動防禦,從侵略轉向愛國主義。 為了保證德國依靠其先進的工業優勢,它啟動機器,日夜趕槍炮彈生產,動員數百萬平民到工廠工作。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實在是狠手辣,權衡利弊,打破不向平民開槍的規定,堅決下令轟炸德國平民,對聚集了大量軍火庫的漢堡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死傷無數人。
4.人民的意志是不能違背的。 即使在戰爭中,人民的意志有時也會占上風。 暫且不談義大利軍隊的實力,但天生浪漫的義大利士兵確實很厲害,他們也對墨索里尼的腐敗感到不滿,當盟軍進入義大利軸心國時,義大利士兵基本上沒有過多的抵抗,就投降了。 渴望自由的民眾力量推翻了墨索里尼的統治。 義大利評估了局勢,宣布將退出軸心國,加入盟軍,並向納粹德國宣戰。 面對軸心國的**統治,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5.戰爭總是伴隨著入侵。 在影片中,盟軍認為,為了取得對納粹的最終勝利,有必要入侵被納粹占領的國家。 盟軍所到之處都使用入侵這個詞,包括盟軍入侵義大利、法國在諾曼第登陸、日本占領的塞班島以及占領德國首都柏林。 這種對二戰中盟軍行為的刻畫和觀點,在過去是比較少見的,但確實是理性和客觀的。
當然,“入侵”是換來解放的。 巴黎解放日,人民歡欣鼓舞,歷盡艱辛的姑娘們向盟軍士兵獻上鮮花和親吻,開啟法國香檳酒,慶祝勝利的到來。
6.作惡者被邪惡吞噬。 納粹德國從無敵的進攻中進攻蘇聯,迫使後者打史達林格勒戰役,直到戰敗撤退,在國內被盟軍阻擋,為保衛柏林而戰,戰爭燒回了原點,輪到納粹保衛家園了。 經過近六年的戰爭,德國的壯年生已基本被戰爭耗盡,只剩下老弱婦幼,組成了一支國家突擊隊,其中最小的隊員只有15歲。 納粹的衰落被削弱了,曾經的強者如今軟弱無力,讓人感嘆天輪迴,命運的反噬。
這是一部真實好看的紀錄片,重現了那段歷史,珍惜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