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翻開新的一頁 眼看2024年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年,國內汽車行業可謂是突如其來的變化,從年初到年底,除了**大戰,還有網路上的**大戰,車圈老闆們的相互爭鬥也讓人難以忘懷。
剛畢業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我也在娛樂和汽車之間猶豫過,最後因為喜歡汽車而選擇了汽車行業,其次,我覺得比起娛樂,汽車是比較正常的,誰知道今年汽車圈的畫風突然變了。
近日,特斯拉官方發布了一條**疑似針對李汽車和李湘本人,起初我以為是網友的惡搞,沒想到竟然是真的。 今年,各個品牌之間的**大戰實在是狠辣辣,但大多是針對品牌或者具體產品,而這一次特斯拉更是直接公升級為人身攻擊,實在是聞所未聞。
如果彼此不同意,可以直接打破防撕裂
在行業內捲的背景下,各汽車品牌的領軍人物不可能不著急。 今年的車圈可以說是自始至終喧鬧,車企不同意就會四分五裂,很多品牌大佬也紛紛破防,親身落下帷幕,品牌與高管之間的互噴成為常態,甚至比娛樂圈還要熱鬧。
整個2024年,車圈裡互相撕扯的場面數不勝數,從1月持續到12月,幾乎不間斷。 首先是奧迪指控蔚來侵犯商標權,其次是李湘表示小鵬P7的日間行車燈殺死了馬特。 今年2月,起亞高管公開抨擊王傳福,當時的言論非常露骨,再加上演講者的身份和履歷,甚至可以說是聞所未聞。
今年3月,王傳福和於成東掀起了一股對自動駕駛的激情浪潮,沃爾沃更是狠心,直接號召了所有造車新生力量,蔚來汽車CEO李斌親自下山反擊。
年中最吵鬧的不是長城汽車報告比亞迪的排放不達標,直到現在還有人繼續提,而後來長城汽車也看到李湘每天在網上創出乙個話題特別不高興,稱其為“微博之王”, 而隨後小鵬汽車也走下坡路,公然質疑理想汽車的每週銷量資料。
比亞迪在8月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上,發表了“一起,就是中國車”的表態,這是對長城汽車針對性舉措的回應,站在第一款長城汽車的制高點上,長城汽車根本不買賬,直接回覆比亞迪“不如先打”。
隨後的9月,理想和華為也來了一波相互責罵,緊接著豐田章男再次炮轟純電動汽車。 下半年最熱鬧的事情之一,就是何小鵬和於承東在AEB這件事上發生了口水戰,最後一場車垂直網戰發布了AEB**的評價,也算是堵住了雙方的嘴。
有趣的是,在12月,華為、吉利和長城聯手,重回這個**進行冬季測試專案,這說明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中間,蔚來也批評了理想汽車營銷成本低,這讓很多普通人看到了汽車行業鮮為人知的一面。
流量是最好的營銷工具
縱觀過去一年堪比娛樂圈的汽車圈,之所以能出現如此多不可思議的相互爭鬥,本質上是內捲下的壓力造成的。 尤其是理想汽車今年的成功,以及下半年新款M7的爆火,更是讓大家逐漸意識到乙個問題,那就是:“技術和產品動不了的時候,流量才是最好的營銷武器”。
過去,各個品牌想要獲得流量,無非就是找很多車同時說話,或者直接找一些流量明星和網紅為他們的產品代言。 結果,今年我突然發現,大家吵架的時候,流量可以直接填滿,比請明星做廣告要划算得多,效果也更好。
於是,各品牌車企的大佬們也成了“網紅”,在提公升影響力和關注度的同時,還可以利用流量拉動銷量,因此各品牌與車企高管之間的爭吵在所難免,久而久之,“**大戰”也變得司空見慣。
今年,大量傳統車企高管開設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化身為產品經理,直接頻繁地與網友、車主和潛在車主溝通,我覺得其實都是各品牌高層下達的“死單”,發布的內容肯定是有意無意的提及, 內涵甚至貶低了一些競爭對手。
對於大多數汽車品牌來說,其實沒有其他選擇可選擇,如果不加盟,就會陷入被動的境地,就連特斯拉到年底都不忍心到場親自諷刺理想,品牌之間的“恩怨恨恨”逐漸公開,讓大家知道“商場如戰場”意味著什麼。
寫在最後:
如今,我們國內汽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史上最激烈、最刺激、最持久之戰,雖然可以直接提公升品牌的流量和知名度,但也有一件壞事,那就是會徹底暴露出自有品牌產品的短板,無處遁形。
不管是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有爭議要進步,也證明了汽車行業的前景非常廣闊,確實是有利可圖的,大家的口舌之戰,其實也是一場利益之戰, 但也暗示著汽車營銷生態正在發生變化,在我們看來,商戰本來就應該這麼樸實無華,大家以前都是暗中交流,現在才浮出水面,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