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的對華戰略經歷了多次調整,從川普的戰爭和全面對抗到拜登的三分法和三點理論,美國試圖在競爭、合作和對抗之間找到平衡。 但這些調整真的能有效應對中國的崛起嗎?美國的對華戰略是反映了美國的自信和實力,還是暴露了美國的恐慌和焦慮?
美國對華戰略的轉變,其實反映了美國對華觀念的轉變。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抱著傲慢和偏見的心態,認為中國是乙個落後、貧窮、腐敗的國家,無法對美國構成真正的挑戰,只能接受美國領導下的美國價值觀和規則。
美國還試圖通過經濟、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各種手段遏制和打壓中國的發展,防止中國成為美國的對手或替代品。 然而,這種傲慢和偏見的心態導致美國忽視了中國的發展和變化。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在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且在治理、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和優勢。
中國不僅沒有像美國所期望的那樣走向西方化和民主化,而且堅持自己的道路和制度,維護自己的主權和利益,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計畫。 中國的崛起不僅打破了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單極秩序,也提供了不同於美國的發展模式和選擇。
這種認知上的差距,讓美國感到無比焦慮。 美國不再將中國視為被鄙視和控制的物件,而是乙個迫在眉睫的威脅和挑戰。 美方擔心,中國的發展將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威脅美國的安全和利益,挑戰美國的價值觀和制度。
美國也意識到,中國不是乙個可以輕易改變和妥協的物件,而是乙個具有強烈自信和韌性的物件。 美國必須面對乙個現實的問題:如何與乙個既有競爭力又有合作性的中國相處?
美國對華戰略的轉變給中美關係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 川普時代,美對華政策打著“戰略競爭”的旗號,“對抗”色彩在實施過程中更為突出。
美國不僅通過戰爭削弱中美雙邊關係,通過科技戰遏制中國產業公升級勢頭,還通過建立聯盟體系孤立中國。 美國還在台灣、香港、新疆、西藏、南海等敏感問題上採取一系列反華行動,甚至對中國施加最大壓力,“傷800人,自己傷1000人”。 這些舉動導致了中美關係和國際發展環境的惡化。
拜登上台後,美國對華政策雖然有所調整,但並未改變“戰略競爭”基調,也沒有放棄“對抗”手段。 美國試圖在競爭、合作與對抗之間找到平衡點,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競爭與對抗,合作為輔。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是通過建立各種俱樂部和志願者聯盟來促進(地區)團結,以與中國競爭。
美國還從人權、民主、價值觀等方面批評和干涉中國,企圖在國際社會抹黑和孤立中國。 美方此舉不僅沒有緩和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反而加劇了中美關係的不穩定。
中國要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堅持自己的主權和利益,堅持自己的理念和規劃。 中國不應因美方施壓而改變發展目標和方向,也不應因美方而放棄核心利益和底線。
中國應以事實和理性反擊美方指責和干涉,以實力和魅力贏得國際尊重和支援。 中國應堅持和平發展理念,避免與美國發生軍事對抗,但不應懼怕美國的軍事威脅。 中方應堅持合作共贏原則,不與美國進行零和博弈,但不應接受美方的不公平待遇。
中國應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和信心,保持戰略重點和耐心,保持戰略主動性和優勢。 中國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增強治理能力和社會穩定,提高法治體系和國際形象。
中國應繼續推進對外貿易倡議,深化同各國的經貿合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互助。 中國應保持自身開放合作態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和多邊機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中方應同美方保持溝通對話,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和全球性問題尋求合作空間,緩和管控分歧和摩擦,避免衝突對抗。 中國應同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友好互利關係,擴大和深化各領域交流與合作,促進和維護共同利益和福祉。
美國對華戰略的轉變,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和不適應的表現。 美國的對華戰略也影響了中美關係和國際秩序的穩定與發展。 中國應堅持原則,堅定決心,謀求共贏,以自身發展和貢獻贏得國際尊重和信任,與美國等國家一道建設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