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14日電(記者 向志強 楊馳)新鮮採摘的山茶果鋪滿地板,縣就業車間忙著加工,村集體公司效益......相當隆冬時節,記者走訪廣西部分鄉村振興重點縣,了解到各地圍繞“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嚴格落實“四個不挑”要求,著力做好脫貧群眾收入持續增值工作, 並以特色產業為抓手,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多元化援助編織“安全網”。
走進三江侗族自治縣江川殘疾人集中就業基地,秦蘇妮正在熟練地編織精美的竹藤製品。 她在基地工作了三年,每天從搬遷現場的家步行到車間只需要10分鐘。
過去,我們只能在老家幹簡單的農活,但在基地訓練後,幾十個殘疾朋友學會了這門手藝。 智障秦素妮搬到當地火車南站社群後,**部門對困難殘疾人實施了生活補助、補助等政策,每月加起來三四千元。
廣西深化鞏固搬遷扶貧和幫扶就業成果專項行動,完善安置區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確保搬遷群眾安居安居、就業致富、融入社會。
在廣西龍安縣鎮東集中安置區搬遷中,社群為居民提供免費大巴送他們上班。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龍安縣鎮東集中安置區是廣西最大的搬遷集中安置區之一。 扶貧戶趙金輝前一天晚上在微信群裡報名了農場收甘蔗,第二天早上,和十幾名工人一起,坐了社群安排的免費大巴上班。
近年來,當地政府建立了“小梁派遣工人”就業服務站,已與50多家企業和基地達成合作,每天可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 “累計送去勞動10萬餘人次,幫助群眾增收1400多萬元,還輻射帶動搬遷地點附近鄉鎮農村農民共同就業。 服務站站長梁佳說。
做強產業促進就業,穩“壓艙石”。
走進崇左市天志縣龍巖社群,就業幫扶車間一字排開,機器運工聲響徹整條街道。 居民盧美蓉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在家門口開了一家扶持工坊後,回到老家在服裝作坊打工,從事縫紉工作,每月掙5000多元。 “兩個孩子在隔壁學校讀書,每天都有免費公交車,很讓人放心。 ”
近年來,地方整合過橋基金、粵貴幫扶基金、涉農基金等,共計2000多萬元發展就業幫扶車間,還出台了子女就近上學等扶持政策,吸引農民工返鄉,全縣幫扶車間從2024年的110家增加到2024年初的339家, 並成功開辦了191個就業援助工作坊。
在廣西天志縣龍巖搬遷安置點社群,被搬遷群眾在支護車間工作。 新華社記者楊馳攝。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廣西共吸納4297個作坊6人脫貧22萬人,增加33人51%。
廣西還立足資源稟賦,做好“地方特產”一文,積極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開創縣域富民產業發展新格局。
三江縣斗江鎮蕭村村民莫淑君和妻子從茶園回來,向記者清點了今年的收入賬目:“4畝茶園、2畝油茶收入5萬、6萬元。 ”
三江縣依託“兩茶一木、水稻種植、養魚”的資源稟賦,推動特色農業規模化、高質量、集約化發展。 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到21個5萬畝、63萬畝油茶,培育三江早春茶等農產品品牌。
做強主業,充實“錢袋”。
位於凌雲縣嘉溪村,群山之中,蠶屋十分顯眼。 “我們充分利用山坡土地種植桑葚,村里近百分之七十的農民都從事養蠶業。 嘉溪村第一書記梁安忠說。
嘉溪村在鞏固蠶業的基礎上,發展了林下養雞、種植果桑等產業,既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又壯大了集體經濟。 2024年,嘉溪村人均養蠶收入突破4萬元,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
近年來,廣西通過實施村級集體增收行動和專案建設提質增效行動,開展了新一輪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行動。 據統計,全區扶貧村平均集體經濟收入為1647萬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3252%。
在獨康田園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一袋袋富硒大公尺通過電商平台物流運往全國各地。 今年以來,公司通過加工銷售“獨康富硒香公尺”、“獨康富硒公尺”等當地產品,累計收入100多萬元,每個村都發放了12萬餘元的分紅。
批量採購優質農資,統一購銷大公尺,在此基礎上打造富硒品牌,提公升農產品附加值,切實讓糧食群眾得利,全村集體受益。 獨康鄉黨委書記李峰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