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邊搞大批艦艇、軍用飛機到別人家門口進行瘋狂轟炸的戰爭戰略,一邊大談“同時打贏兩場區域性戰爭”,對中俄構成戰略威脅。 然而,隨著中俄兩國巨大的技術進步,美國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逐漸減弱,開始產生“恐火症”。 特別是隨著中國“福建”艦即將加入海軍序列,美國發現其武器庫對這艘船的彈藥非常有限。 為此,美國陸、海、空三軍提出了所謂的遠端精確打擊計畫,企圖掩蓋無能的事實,不讓自己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然而,實施計畫極其艱鉅。 例如,美國空軍僅採購了550枚Jassm-ER巡航飛彈,到80年,能夠打擊海上目標的LASSM飛彈庫存僅為2028枚以上。 此外,被寄予厚望的“黑鷹”高超音速飛彈在部署前被告知要無限期推遲。 也許是看到了空軍和陸軍的困境,海軍採取了不同的方法,試圖通過公升級現有裝備來實現遠端打擊能力。
因此,兩艘水面艦艇的指揮官斯科特·泰特(Scott Tate)和安東尼·拉沃帕(Anthony Lavopa)發表了一篇關於如何建立美國海軍遠端火力打擊能力的文章,以便在中美未來可能的海戰中取得勝利。 在他們看來,“艦載機聯隊”是關鍵。 在過去的多場區域性戰爭中,美國嚴重依賴強輕駕駛機執行海陸擊擊任務。 但這極大地阻礙了美軍彈藥發展的整個過程。 因此,美國海軍正試圖公升級其現有裝備,以提高其遠端打擊能力,例如在瀕海戰鬥艦上測試Mk70“飛彈貨櫃”。
美國海軍與軍事打擊方式從“平台中心”向“**中心”轉變的關鍵時刻脫節,逐漸落後於中俄。 在中國反艦彈道飛彈陸續問世的背景下,美軍的高超音速**仍處於實驗階段,而俄羅斯的高超音速**在俄烏戰場上屢次突破“愛國者”防空系統。 雖然美國海軍已經開始交付“海上打擊戰斧”(MST),但這種**的飛行距離只有1600公里,實際距離只有500公里到700公里的亞音速飛彈和不到100枚的LASSM飛彈,遠遠不足以與中國海軍抗衡。
因此,為了實現海陸打擊任務,美國海軍迫切需要乙個強大的“新”作戰系統。 MK70“飛彈貨櫃”系統是乙個理想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在輔助船或民用商船上。 該系統基於艦載MK-41垂直發射系統,能夠發射Standard-6防空飛彈和戰斧巡航飛彈。 經過測試和驗證,Mk70系統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在大多數軍艦的停機坪上,以及民用商船的“平坦”上,有效增強了其防空和陸海打擊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標-6”飛彈在美軍的“陸基中程能力系統('提丰'系統)”中被用作陸對海打擊的彈藥,因此無論Mk70系統裝備何種彈藥,都能成為可怕的“火力輸出平台”。 然而,僅靠遠端打擊彈藥還不足以讓這些輔助艦艇和民用艦艇獨立執行陸對海打擊任務。 為了彌補這一缺點,Mk70系統還專門配備了放置在拖車上的AN TPQ-53雷達。
本文描述了一種基於反炮兵雷達改進的系統,旨在增強艦艇的情報、偵察和監視能力,使其成為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彈藥輸出平台。 然而,如果這些艦艇要擁有真正的超視距精確打擊能力,它們將需要依靠美國海軍新的聯合全域指揮系統來協助。 雖然美國海軍一直致力於推進“超越計畫”,但很明顯,在目前的預算限制下,實現這一期望將很困難。
2023財年,美國各軍種採購“飛彈彈藥”的資金總額將達到247億美元,但只有57億美元可用於採購“常規精確制導彈藥”。 這遠遠不足以支援採購數百萬美元的遠端打擊飛彈的成本。 此外,美國海軍的內部預算分配也存在爭議。 例如,“安東尼奧”級兩棲艦艇登陸塢艦配備MK70系統,每艘艦艇平均只能配置六枚左右的飛彈,這樣的彈藥數量遠遠不足以滿足實戰需要。
因此,有人懷疑這種艦艇改裝的提議只是美國海軍內部預算爭奪引起的“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