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網財經12月22日電(記者李春暉)**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京召開。 會議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跨省橫向利息補償機制”,引起關注。
原來,我們對糧食大產縣補貼比較垂直,自上而下,省與省之間沒有橫向的福利補償。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鍾宇告訴中國網財經。
2024年,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確定13個省級單位為糧食主產區,承擔起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和安全的重任。 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糧食生產越來越集中在主產區,2024年,13個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已佔全國產量的78%以上。
然而,由於糧食作為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和產業利潤率低,地方政府為了調動糧食種植大戶的生產積極性,往往不得不給予大量財政補貼,導致糧食主產區面臨“糧食生產大縣、經濟弱縣、 以及財政貧困的縣”。
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主產區大量人力物力用於發展糧食生產,導致工業和服務業發展資源不足,經濟增長緩慢同時,沿海發達地區的主要銷售區域通過工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經歷了越來越快的經濟增長,逐漸拉開了兩者之間的差距。 鍾宇說。
在這種背景下,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主產區將自己生產的糧食交給了相對發達的主銷區,實際上伴隨著糧食補貼和利益轉移,存在“貧困區”補貼“富區”的嫌疑。 本著“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主銷區域應補償主產區域的利益。
鍾宇表示,在產銷區建立跨省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有助於提高主產區的財政能力,從而加強其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的建設,逐步縮小與主銷區的差距。
他還指出,效益補償不僅限於資金的形式,還可以包括產銷領域之間在科技、人才、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合作甚至幫扶,從而在調動糧食種植主產區積極性的同時,促進經濟社會各方面高質量發展。
但目前,產銷區各省之間的橫向效益補償尚處於探索階段,主要操作難點在於缺乏糧食流向統計資料。 “現在我們是全國統一的市場,商品糧在全國流通,很難統計每個主產區發來了哪些銷售區的糧食,每個銷售區還剩下多少。 如果黑龍江的糧食只流向廣東,這兩個省份很容易在“一對一”的基礎上補償自己的利益,但現實並非如此。”
在缺乏糧食流向的詳細資料的情況下,鍾宇建議,可以啟動各主銷區的糧食自給率,對不自給的部分通過一定的換算標準進行計算,計算出補償金額,交給**,形成“資金池”,再分配給各主產區。
通過產銷區跨省橫向利益補償,增強全社會糧食安全責任意識。 鍾宇說。
此外,在糧食生產方面,**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超過3萬億斤”。 到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穩定在1超過3萬億斤”。 去年**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公升行動”,2024年產量目標並未明確體現“增產”方向。
對此,鍾宇表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公升行動”不是短期工程。 “上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公升行動,也是歷時10多年才完成。 這是一項跨週期的工作。 ”
據他了解,自去年提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公升行動”以來,**與各地政府一直在密集開展討論論證,並已著手制定相關方案。 “不同地區結合自身條件挖掘產能提公升空間,無論是面積還是產量等,都需要經過多輪論證,不能急於求成。 ”
“鄉村振興”是往年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的重要議題,今年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綜合振興”。 新型城鎮化是乙個城鎮化過程,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城鎮化特徵,兩者之間必然會出現“人”的爭奪
鍾宇說,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效果不是從人口流動的“數量”來判斷的。 兩者的整體發展主要是暢通人才、資源等要素的雙向流動,讓人才在市場化資源的優化配置下,投身於最能發光、創造更大價值的領域。 從長遠來看,城鄉二元結構的“差距”會越來越模糊,差距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