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物學家艾爾瑪做過乙個非常有名的“情感實驗”。
他收集人們生氣、抱怨和悲傷時撥出的氣息,並將其倒入水中。
然後它被注射到乙隻實驗小鼠體內,它很快就失去了呼吸。
負面情緒像“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不僅影響人的狀態,還改變周圍人的情緒。
想想看,你是不是經常這樣做:
當朋友向你抱怨時,你聽完後比他更難過當同事之間有摩擦時,很容易難以入睡遇到不講道理的爛人,心中的火嚥不下去。
就像心理諮詢師叢飛聰說的:
總有這樣一種人,想要挽救別人的悲傷,消除別人的憤怒,而這些想不出來的人,會讓自己很累。過分在意別人的情緒,是一種社會內耗。
與其在別人的情緒中遭受得失,不如專注於自己的日子。
著名創業導師Darius Foroux講了乙個故事。
他有個朋友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在他的帶領下,公司業績一路領先,連續五年實現優異增長。
然而,到了第六年,銷售突然急轉直下。
而這個巨大的變化,與市場無關,都是因為公司招聘了乙個新人。
這個新人履歷光鮮,工作能力好,但他一點也不擅長——愛抱怨、愛吐槽,可以說是負能量爆棚。
他看不起現在的工作制度,抱怨領導分工不明確,抱怨客戶問題太多......隨著時間的流逝,它也影響了其他人。
曾經熱情洋溢的銷售團隊,漸漸變得鬱悶和頹廢。
Foroux 的朋友們決定解雇他,但團隊努力不辜負他們曾經擁有的能量。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乙個爛蘋果足以打碎一籃蘋果。 ”
可惜的是,生活中這樣的“爛蘋果”並不少見:
你想努力考研究生,但室友說班級早就固化了,輪到你好好學習了,於是你放下書本,開始組隊一起玩遊戲;
你想努力工作,但你的前輩說,好的位置都留給了相關家庭,所以你開始像他一樣亂來,白白浪費時間;
你對婚姻充滿希望,結果,一些來找你的人哭訴,於是你開始猶豫不決,錯過了......的機會
你找到它了嗎?這些喜歡抱怨、充滿憤怒的人,絕不會告訴你生活是美好的,只會把你拉進和他們一樣的泥潭裡。
“黑洞人”的概念在《圓圈突圍》中有所提及。
這意味著生活中有一類人,就像乙個黑洞,可以用負能量來吸收周圍的人。
一旦靠得太近,就會不知不覺地陷入頹廢。
相反,生活中還有另一種人,體格明亮,充滿正能量,總是像小太陽一樣熱情。
你是想過煙燻味的生活,還是想聽一聲鳥鳴和花香,都取決於你。
與充滿負能量的人深厚的友誼,無異於慢性中毒;與樂觀快樂的人相處,是身心的滋養。
在微博上,曾經有網友談到了一件悲傷的事情。
他說,他的父親非常熱情,喜歡打架和打架。
有一天,老人看到乙個年輕人把車停在消防通道上,於是他走上前去推測。
沒想到,沒說幾句話,年輕人就罵了起來,老爺子也不甘示弱,拉著年輕人讓大家議論。
結果,那傢伙掙脫了束縛,大吼道:“再囉嗦,老子都會把你打得滿地都是找牙!”
最後,父親雖然在大家的勸說下回到了家,但心裡卻放不下,兩天後就中風了。
作家張淑熙有一句話很有道理:
我們要學會的,不只是遠離垃圾人,而是要學會如何避免把對方逼成垃圾人,把矛盾和矛盾扼殺在搖籃裡,這是一門科學。生活中,有很多本來可以避免的糾紛,但當我們遇到壞人時,我們忍不住理論化。
結果,我沒有改變別人,我把自己放進去:
遇到不講道理的人,會情不自禁地當眾與他爭吵,拖延事情,丟掉尊嚴;
換一點不同意見,和同事吵架是紅著臉的,不管誰對誰錯,都讓領導失望到了極點。
爛人壞事就像泥坑,越陷越深。
我看到這樣的寓言,深受啟發。
在一座單棧橋上,乙隻紅羊和乙隻黑羊相遇,如果它們猛烈碰撞,它們很可能會同時從懸崖上掉下來。
那麼誰做到了呢?
如果兩隻羊的情況是一樣的,任何人都很難做出選擇。
但稍微改變一下這兩隻羊的資訊,答案就很明顯了。
假設害群之馬得了絕症,活不了乙個星期,而紅羊中了大獎,好日子還沒到,那一定是紅羊讓路了,因為它更快樂。
也就是說,如果他們同時墜入深淵,紅羊“輸得更多”,輸得更多。
因此,乙個非常有趣的理論誕生了幸福讓,誰快樂讓路。
就像林肯說的:
與其和狗打架,不如先讓它走。 因為打狗不光彩,被狗咬就不吉利了。不要糾結於事物,不要糾纏於人,這是自我保護,也是自我實現。
不面對憤怒的人,表現出的不是膽怯,而是乙個人不被情緒所脅迫的決心。
哲學家薩特寫了一部名為《禁閉》的劇本。
據說有三個人被關進了監獄,等著下地獄。 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開始互相評價,指責和誹謗。
漸漸地,他們三人都因為別人的評價而產生了自我懷疑和痛苦。
在精神上受苦之後,他們突然意識到:你不必下地獄,你已經在地獄裡了。
這就是薩特著名的“他者就是地獄”的理論。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打垮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太敏感的自己。
為了別人的讚美和妥協,怕別人生氣,甘願受苦;
看到同事的笑容,你松了一口氣;看到他的家人皺起了眉頭,他檢查了自己;
我過著緊張的生活,生怕別人說我一點也不好。
久而久之,精神上的重量就像西西弗斯的石頭,總能讓我們在一瞬間失去所有的努力。
朋友剛進入職場時,父母一再叮囑他要和同事一起做好工作,不要讓領導不高興。
他牢記在心,習期間到處陪著他,給領導拿了快遞,幫張姐做匯報,主動留下來加班。
上班時,別人一說話就緊張,下班後最怕錯過單位**。
但結果,家務越來越做,工作也不光彩。
領導不願見到他,同事不珍惜,最後連他自己都看不起。
半年後,他明白了:乙個人不可能取悅所有人。
朋友開始變了,不再和人打交道,而是修身養就,做好自己的工作。
起初,他確實得罪了很多人,但當大家看到他果斷的態度時,他們就客氣多了。
我同意《被憎恨的勇氣》中的一句話:
生活在對關係破裂的恐懼中對其他人來說是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每次你取悅都是在自殺。費力的關係不會持久;小心翼翼地維護關係,稍有觸碰就會破裂。
嘴巴很難調和,最好不要調和,生活不容易,所以何必費心看別人的臉。
走在自己心中的道路上,遠比活在別人眼裡要好得多。
Facebook 一直向 690,000 名使用者推送積極和令人沮喪的內容。
隨後,他們跟蹤了使用者的反饋,發現大多數受試者都具有“情感感染力”。
被推送過快樂內容的使用者,也會發出帶有積極情緒的**;收到沮喪內容的使用者表現出明顯的負面悲觀情緒。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遮蔽外界的情緒,專注於走自己的路。
作家李尚龍在書中分享了乙個心得。
當他來到北京打拼工作時,他和許多北標一樣迷茫和無助。
幾年事業一直沒有突破,身邊都是落魄的“失意之人”,大蕭條如流感般肆虐。
但是我的朋友中有乙個人是不一樣的,他來自農村,他的起點比其他人低,但他每天都很開心。
這位朋友從不嘆氣,他攢錢給自己買了一台相機,閒著就走在大街小巷裡拍街景。
幾年過去了,有人放棄了,漂流回了家鄉,還有人還在抱怨。
然而,這位朋友卻因為一部攝影作品獲得了30萬元的獎金,然後開始創業。
起初,李尚龍還以為是運氣好,但後來他想通了:
正是這位朋友的樂觀、透明和清醒幫助他實現了反擊。
我非常喜歡馮倫的這句話:
積極的人就像太陽,照耀到***明亮,消極的人就像月亮,新年的前十天。人一生,各有各的緣分,喜怒哀樂不連,喜怒哀樂不合。我們應該像向日葵一樣,追隨太陽,沐浴在陽光下,綻放雄蕊,而不是在不確定的月亮面前悲傷的春秋。
日子是你自己的,不是其他的。
生命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到發洩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條路。
歸根結底,我們為自己而活,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