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錄於本合集【團隊建設】和【小討論】中。
單挑出來。
球隊只註冊一名外國球員,這絕對是因為俱樂部財政拮据,沒有錢引進更多的外國球員。 2023-24賽季,CBA的20支球隊中,沒有一支只註冊過一次外援,但前幾個賽季卻有一次,大家都知道吉林男籃,瓊斯的“生產隊驢”之名就是這樣命名的。
單隊的好處之一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才,外援價值最大化,吉林這幾年一直是“小投入大回報”的典範,這幾年吉林沒有錯過季後賽, 而在2021-22賽季季後賽中,它翻車了四支外援豪華陣容的北京首鋼。
此外,單一外籍球員的巨大優勢是球隊可以給年輕球員更多的機會。 雖然,不管賠率、偶數、三分,外國球員上場的總時間基本不會改變,但每場比賽至少比三名外國球員多2名本土球員。
多報了兩位的本土球員,大多是年滿18歲的青年隊頂尖球員(因為能力或者位置等原因沒有晉公升到一線隊),而且影響力不是特別大,上場時間也很短,甚至有可能連續幾場比賽都坐在板凳上。 但意思並不簡單:
一方面,能夠隨隊出戰CBA,對於這些渴望進入職業聯賽的年輕球員來說,無異於夢想成真另一方面,這些板凳席的板凳可能會抓住機會,證明自己,從此進入球隊的常規陣容;此外,它給更多的年輕球員帶來了希望,尤其是那些即將年滿18歲的球員。
這些青年隊球員對目前球隊的成績可能不是特別有幫助,但如果時間線延長到幾年,多出的2個名額將使整個賽季的註冊人數增加100人左右,也就是100次培養本土新人的機會。 這些年輕球員很可能成為球隊未來的主要輪換或中堅力量。
無論特殊情況和具體的技術戰術情況如何,一支球隊的表現大致與其實力成正比,而球隊的實力在紙面上大致與實力成正比,這是場上每個人實力的某種疊加,也就是說,雖然這些剩菜並不能真正影響比賽, 只要每個人都向前邁出一小步,團隊就可能向前邁出一大步。
外面有三四個。
我看過四人的報名,沒見過四人報名,四人外48分鐘分手打一節,如果是最後幾支球隊,一人多一節,每人還有三分鐘。
三圍現在已經取代雙圍成為聯盟的主流,共有20支球隊,共有12支球隊註冊了三衛,上賽季12支季後賽球隊中有7支球隊配置了三衛。
聯賽三國主流組成為“兩小一大”:新疆、深圳、青島、上海、天津、福建、北京控股、浙江、四川等9支球隊。 其餘三支球隊是例外:廣廈兩大一小,廣東和山西三小。 沒有球隊會選擇“三巨頭”。
“兩小一大”的配置,一般是由於後場火力不足——這是絕大多數CBA球隊的短板,也是中國男籃的歷史短板——前場扛旗,後場抱大腿;
“二大一小”的配置一般都是內部火力不足,除非這支隊伍想要建造乙個普通的雙塔,比如廣沙;
“三小”的配置一般對自己的內線非常有信心,或者在極少數特殊情況下(三外很便宜),比如廣東。
三國的優勢在於,他們可以根據球隊的需要,隨時調動更合適的大外外或小外,盡可能地彌補不足或擴大優勢,確保他們應對不同型別的球隊和不同型別的防守,有足夠的牌出去, 可以給小或大的外國雙重保險。
缺點是外援利用率低,年薪可能七八十萬美元,但平均每場比賽上場時間只有10分左右。
另乙個缺點是本土年輕球員的參賽機會較少,不利於已經到了年齡的年輕球員的成長,在青年隊中更加突出,如上所述,與單人相比,每個賽季的出場次數少了幾百次,如果繼續擴大的話, 兩個賽季後將是200,這不是一場比賽兩場比賽或一分鐘兩分鐘的區別。
當然,一切都要從兩邊來看,機會越少,競爭就會越激烈,那些真正強悍的球員才會真正脫穎而出,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選拔機制。
其實在我看來,不管是單打還是三外線,除了保證主力輪換陣容的人數外,俱樂部還可以選擇待定名額的數量(2個或3個更好)來保證淘汰和晉級機制,這就像NBA的雙向合同。 CBA不公升不降級,弱隊往往缺乏積極性,進而成千年魚肚,同樣,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下,如果一支球隊內部沒有“公升降級”,從長遠來看,也會出現人才短缺的情況。
因此,真正有長遠眼光的俱樂部,一般都會時不時地更換陣容,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球員,只要能力達不到要求,都可以做出調整,實現“有能力”的市場化競爭環境。
當然,如果對球隊降級的抵抗力是球隊,那麼對球員“降級”的抵抗力應該是球員。
雙人房。
雙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各支球隊的主流,有的一大一小,有的兩小,幾乎沒有兩大配置。 本賽季,共有8支球隊採用雙配置:遼籃、山東、廣州、寧波、北京、吉林、南京和江蘇。
兩個外國的優缺點在成本、利用率、穩定性和占用配額方面處於單一外援和三四個外國的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