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安檢查水稻的生長情況。 攝影:胡海明。
程泰寧正在了解專案進展情況。 攝影:陳暢。
戚繼祥正在參加科普活動。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姚志成正在核對資訊。 記者劉洪超 攝。
鄭慧蓮坐在診所裡。 攝影:袁如青。
《一生一件事:平凡英雄追夢故事》,根據《講一輩子講一件事》欄目稿件彙編而成,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總書記強調:“希望大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一步乙個腳印,用十年的堅韌磨一劍,用'一生一件事'的執著,成就寶貴的人生。 ”
自2024年1月開設“講述一生大事”欄目以來,第六版《人民**報》以用心、動情撰寫、編輯的一系列人物報道,刻畫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生動人物形象。 選擇一件事,活一輩子,雖然他們從事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但他們都用鍥而不捨凝聚不屈不撓的奮鬥力量,用努力書寫對家國的深情,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無怨無悔。
今天,《講好人生一件事》欄目迎來了第100期,讓我們重溫那些平凡歲月裡感人又不平凡的故事。 本期邀請全球記者重溫5位被報道者,聽他們講述自己依舊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向這些永無止境的奮鬥者和夢想家致敬!
編輯:謝華安,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讓“望天天”成為“滿滿的糧食倉庫”。
傅翔湛:“這裡適合種嗎?與其他品種相比,施肥減少?......不久前,帶著這些問題,我回到家鄉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在燕石鎮下中村對優質再生水稻新品種“伏祥展”綠色栽培技術融合示範件進行現場生產檢測驗收。 看著熟公尺穗的沉甸甸,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平均畝產53183公斤,看來今年又是豐收年!
我在閩西長大,知道這裡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我什麼都種不種。 經過長期的水土治理和改良的種子育種,貧瘠的“望天田”終於變成了乙個連續的“糧庫”。
產量上去了,解決貯藏兩三年後糧食品質變質的問題,是我這幾年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我們培育了“伏祥展”耐貯水稻品種,該品種具有節肥、抗病、高產等特點,還能保證貯藏3年不老化。
現在,即使我已經80多歲了,我也想繼續以我所有的形式工作。 去年,我參加了《開學第一課》的錄製,為全國中小學生做了一些科普今年6月,我被聘為福建農林大學專任教授。 幾年前,我在福建農林大學指導了40名博士生和碩士生,成為全職教授後,我計畫繼續與師生一起深耕農業科研,瞄準科技前沿,推動種業創新。
很多人告訴我,是時候休息一下了。 但我認為,因為這些年積累了一些經驗和一些思考,所以我應該珍惜與年輕人一起工作的機會,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鼓勵年輕人更加積極和有創造力。 只有做好傳幫,農業科研才會生生不息。
未來,我們將繼續投入,集中多學科技術,培養多學科人才,朝著同乙個目標創新合作,實現“中國人的飯碗必須時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願望。
記者劉曉宇採訪整理)。
程泰寧,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設計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
我已經88歲了,但我仍然不想停下來。 去年,我正式啟動了一項新作品,那就是去年9月通車的杭州西站。 廣場上圓圈的“站前雲門”,形似雲朵的“雲候車大廳”,通透明亮的“雲谷站台”......“雲”元素不僅體現了杭州“雲產業”發達的特點,也讓車站更具文化辨識度。
杭州西站專案完成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廈門會展中心的設計中。 通過彎曲和彎曲元素的使用,閩南大措和白鷺的意象被應用到建築設計中。 目前,會展中心和體育場已部分開放,專案正在逐步向公眾揭幕。
在我的一生中,我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做建築設計,我想設計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 構建系統完備的中國建築文化學術體系,是我去年在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文化學術委員會年會上的演講主題。
了解和習外國建築文化,就是要開闊視野,從別人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不一定是照搬馬頭牆、坡頂等具體的文化符號,更多的是體驗中國建築中的“韻”和“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 例如,建築本身、城市環境、人居需求是乙個有機的整體,杭州西站的建築風格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事實上,建築學是許多學科的“混合體”,既有自然科學的理性,又有人文科學的敏捷性。
現在,我每年都會招收1到2名博士和4名新碩士。 我要求他們選修哲學、藝術和美學。 這些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習,傳承中國建築的魅力和風格。
近日,我正帶領團隊開展“基於文化自信的中國建築創新發展戰略研究”相關工作,這是中國工程院邀請主持的新專案,希望進一步構建和完善中國建築理論體系,不斷提公升建築設計的創新性。
記者姚雪清採訪)。
戚繼祥,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代講解員、終身研究館員
一言一行都要對得起觀眾。
我已經退休20多年了。 雖然我早已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但我還是想繼續做下去,我不能停止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退休後,我的日程安排仍然排得滿滿當當,經常要忙到晚上12點才睡覺。 其中,最多的精力花在了普及北京中軸的知識上。 上世紀80年代,我開設了《看中軸線的國情》的講座,近年來又製作了《看中軸線的北京》的較為系統的PPT。 我還計畫從美學的角度向中學生講述北京中軸線的故事。
去年,相關單位組織開展了“北京中軸文化傳播人才”競賽,吸引了10000多人參加。 作為評委,我每天工作6個小時,除了對年輕選手的講解技巧進行點評外,還糾正一些知識上的錯誤,尤其是一些流傳的杜撰內容,必須摒棄,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觀眾。
去年7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之際,總書記回信國博物館老專家,讓我們倍受鼓舞。 在座談會上,我作為資深專家代表發言。 其實,我每次發言,都想告訴大家這樣乙個概念:乙個人要有責任心、有擔當,他的言行舉止要對得起聽眾和自己的位置。 職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平台,乙個人一生中能做好一件事,那是值得的。
今年7月,我寫了《一字乙個世界》,被列入暑假期間小學生推薦讀物清單。 本書收集了“燦爛”“沉思”等50個詞,從文物的角度講解了這些詞的由來及其釋義的變化。 下一步,我還要做乙個配套的錄音講解,做成一本看得見、聽得見的文物故事書。
這一年,我還擔任了教育部統一教材編委,參與了七年級《中國歷史》和職業高中歷史教材的修訂工作,特別是結合考古發現,對文物插圖的修訂提出了一些建議。
人生無止境,奮鬥無止境,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有句話說“車不掉就推”,而我還要不停地“推”。
本報記者石芳專訪)。
姚志成,中航瀋飛集團高階工程師——
做金屬材料的好“內科醫生”
雖然我已經退休30多年了,但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是堅持上班。 有時候有人來找我進行飛機研發,還有其他事情,比如**等,找我,我會盡力幫忙。 大家都叫我“姚老師”,每當聽到這個稱呼時,我都非常高興,覺得很親切。
這幾年,我幫助同事解決了幾十個科研專案中的技術問題,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和價值。
有一次,課題組在複雜構件的殘餘應力試驗中,遇到了零件表面粗糙度不符合試驗要求的問題。 我之前研究過這個問題,電解拋光可以去除表面缺陷,使零件保持最新狀態,他們用這項技術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還有一次,在收集失效分析的典型結構和缺陷圖時,一些新材料的結構沒有清晰顯示出來,於是我向課題組推薦了一種測試方法,最終得到了清晰的圖譜。
回顧過去的幾年,有幾件事讓我印象深刻,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首先,我翻譯了兩本外文書籍,豐富了金相失效分析中經常遇到的零件斷裂現象的理論基礎。 二是單位成立了乙個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我可以去工作室和大家交流技術,有時還給大家講課,希望能幫助年輕人早日成長。 三是我接受了採訪,出版了一本傳記。 在新書發布會上,我有幸結識了各界朋友,感受到了現場的溫馨氣氛,感覺自己又回到了青春的歲月。
今年,以我的身體狀況,我可能無法每天上班。 在不上班的日子裡,我會準備一些技術資料與同事分享。 小時候,我只是一家糧店的店員,但正是這個國家給了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習,造就了今天的我。 航空事業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永遠做一名優秀的金屬材料“內科醫生”。
記者劉洪超採訪)。
鄭慧蓮,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護理科原主任
為兒童保健做出微薄的貢獻。
不久前的一天,我坐在診所裡,突然聽到乙個熟悉的聲音:“鄭醫生,你還記得我嗎?我抬起頭說:“是的,我當然知道!”
這位女士年輕時來找我,當時我正在照顧她的孩子;現在,她正抱著她的小孫子孫女過來。 看著她臉上的幸福,再看著活潑可愛的小傢伙,我也感到無比欣慰——我一輩子都在兒童保健崗位上努力工作,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這就是我工作的意義。
每週,我都會花兩天時間在社群醫院接受諮詢,回答問題,並與年輕的父母交流......今年我快97歲了,很多人勸我多休息,但我還是對這份工作有著深深的依戀。
兒童的健康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知識的普及,我發現過去的父母普遍擔心孩子的營養不良問題,但現在父母更關心孩子的智力水平、心理問題和生命習的培養。
我不在門診的時候,經常收到一些家長的**:孩子吃不好怎麼辦“、”孩子總是睡不好“、”感覺孩子不夠自信,很膽小“,......為了幫助這些年輕的父母,我也不斷學習習。 雖然年紀大了,但我還是堅持從書本和網路上學習新知識我還經常與年輕醫生交談,並從他們的工作經驗中獲得啟發。
我還給年輕父母講過孩子的早期行為、語言發展、飲食習慣、睡眠週期等,很多聽眾都向我提出了他們在育兒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一一回答。 在他們熱切的眼神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這份事業的沉重責任。
我很高興今天有許多年輕的從業者活躍在兒童保健領域。 今年,我仍然堅持去診所,抽出時間到周邊區縣講學。 在那些偏遠地區,兒童保健知識還不普及,我想盡自己的乙份力量,為基層兒童保健工作做出貢獻。
記者常碧洛採訪整理)。
人物** 2023 年 12 月 15 日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