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第八期《閩北》報道了《電商快車上的新農民》。
全文如下
初冬時節,漫步在南平市簡陽區瑪莎鎮水南村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乙個標準化的智慧型溫控溫室映入眼簾。 步入溫室,一排排葡萄架下,生長著各式各樣的綠色蔬菜,噴水設施輪流灌溉著每一寸土地。
通過在葡萄園間種蔬菜,土地利用率穩步提高。 劉慧文說呵呵呵,“土豆、綠葉菜,這些都可以送到鎮上的賣點,一塊地多用途,收入就養高了!”
劉慧雯在智慧型溫控溫室裡忙碌著。
“出埃及記”和“回歸”。
說起劉慧文,同村人都非常認可。 作為“85後”的“農民二代”,劉慧文從小就對農田有著不一樣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大多來自父親。 父親劉貴道是村里第一批葡萄種植者,先後擔任村長、村黨支部書記,還當選為市人大代表、區內勞動模範。
我的父親一直是我的榜樣。 中學輟學的劉慧文也幫家裡一起種葡萄,但當時市場不盡如人意,“那時候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都出去了,我也想出去走。 就這樣,劉惠文帶著對未來的憧憬離開了家鄉,外出打工。
2024年,劉慧雯與朋友在上海合辦理髮店,在上海成家立業。
在上海,我從來沒有歸屬感,因為在工作中很難照顧我的家人和孩子。 劉慧雯的話中透露出自責,“所以,我一直有回家創業的想法。 ”
在國外期間,劉慧雯一直關注家鄉的發展。 直到2024年,他才找到了合適的機會:那一年,瑪莎鎮水南村被確定為福建省“夢想村”試點村之一。 “這是發展的機會,我想回家!”
就這樣,劉慧雯回家了。 這次回歸是一次重逢,是一次蛻變,是開始新生活的一種方式。
“第二代農民”變成了“第二代”。
20世紀80年代以前,水南村的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種植品種比較簡單。
父親有理想和抱負,他出去學習葡萄栽培管理技術,帶回村里。 在劉惠文心中,父親的遠見和抱負深深地影響著他,作為“農民二代”,他想接過父親的接力棒。 “當時,我父親還牽頭成立了'南木林葡萄專業合作社',註冊了'南木林葡萄'商標,這是乙個非常有遠見的做法。 ”
接過“接力棒”後,如何利用電商為葡萄產業乃至傳統農業產業的發展開闢新思路,成為劉慧文經常思考的問題。
這些年來,我去過很多地方,每次去乙個地方,我都會關注當地的水果,尤其是葡萄,看看它們的樣子,品嚐味道,甜味等。 通過對比,劉慧雯時常感嘆自己的葡萄不遜色,只是沒有好的平台,尤其是“南木林葡萄”還獲得了2024年第五屆中國優質水果大賽“安全金獎”、“2008北京奧運特色水果”等國家級榮譽。
學過電商的劉慧文,首先想到的是讓“南木林葡萄”走進“直播間”,通過“網際網絡+農產品”的模式,讓線上線下營銷協同工作,推出“南木林葡萄”品牌,推動葡萄產業增效。
為了開拓新的市場,劉慧文曾經扛著四箱葡萄,獨自坐火車到福州,然後轉機到廈門北,從廈門集美到漳州東山島,只為在最快的時間內將新鮮的葡萄送到負責人手中,讓對方體驗到水南村的葡萄味道。
早期物流還不如現在成熟,從質量和新鮮度等多重因素考慮,我們最終選擇直接發貨。 劉慧文解釋道。 凌晨四點,我去農家買葡萄,六點開始收拾,九點就收拾好出發去送貨,每一次送貨,都是捏時間,路上不能耽擱,“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基本上是在一點鐘之前, 我可以到達福州的第一站,然後送到泉州和廈門,六點左右把葡萄送到最後一站東山島。 劉慧文說,“我經常還在送貨,接二連三地好評,在福、廈門、張、泉等地也收穫了一些'粉絲'。 ”
憑藉這份耐心,孜孜不倦地來回直髮貨物,劉慧文為“南木林葡萄”開啟了新的市場。 在此期間,他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他去學習管理;如果你不懂管理,你可以一步一步地學習管理。 劉慧文知道自己的處境,別無選擇,只能奮力拼搏,正是這難得的辛勤耕耘,讓劉慧文種植了葡萄、士多啤梨、西瓜、伊莉莎白瓜等水果,葡萄、士多啤梨、西瓜、伊莉莎白瓜等水果年銷量突破25萬公斤,也打破了“南木林葡萄”只有批發沒有零售的窘境, 在當地形成以葡萄為主的購銷運“富線”,帶動了一批農民增加就業和收入。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
在瑪莎鎮大理嶺的葡萄大棚裡,葡萄架下的黑色塑料薄膜孔中長出了嫩綠的馬鈴薯芽,劉慧文一邊細細地檢查著每顆馬鈴薯的生長情況,一邊回憶著往事。
當我開始種植葡萄時,它並沒有我預期的那麼順利,那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 劉慧文說,葡萄通常要兩到三年才能量產,所以一開始不僅沒有收入,還要不斷投入。
農民們忙著種種,**幫忙。 從結對共建單位簡陽區農村信用社為水南村開辦的“葡萄貸”,到“信用貸”......為黨員量身定做各級黨委熱情服務助力發展,劉慧文一家就是受益者之一。 “2024年,我父親借了60多萬元,2024年,他借了100多萬元。 劉慧雯非常感謝**到目前為止的支援,尤其是在他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刻,不僅送資金,更送技術。
幾年來,我們先後轉讓了200多畝土地,建了30個高標準溫室,全部採用了一體化灌溉系統......水和肥料劉慧文指著棚子裡的氣象智慧型控溫保溫機,像是幾件寶貝,“現在溫室裡的土壤改良了,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省農科院的專家、科技專員給我們帶來了種子和技術,讓我們嘗試免費種植。 ”
如今,在劉慧文的葡萄棚下,有士多啤梨、長豆、土豆、花椰菜和各種綠葉蔬菜,種類繁多。 “試種成功後,我們會開始大規模推廣,省市的專家也會定期來我們這裡指導,指導我們什麼時候要注意病蟲害,什麼時候追肥......劉慧文說。
的確,葡萄與馬鈴薯等主食間種,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這是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積極回應,為解決“非糧”問題提供了現實路徑。 目前,瑪莎鎮已被列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開發帶”重要節點鄉,作為全國十大最美村落之一、閩北首批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水南村發展前景更廣闊。 劉惠文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他說,他和父親想建乙個集旅遊、休閒旅遊、果蔬採摘、娛樂服務於一體的產業園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作為返鄉的“農民二代”,劉惠文原本是回國團圓,現在“走出去”,希望用新思路、新思維做大做強傳統農業產業,真正讓水南村的瓜果走出閩北,走向全國。
2024年,劉慧文被授予南平市“鄉村振興少先鋒”榮譽,2024年,他獲得了“簡陽區五一勞動獎章”。 劉慧雯對這些榮譽感到非常自豪,他說,這份榮譽對我來說是一種鼓勵和認可,如果那一年我沒有回來,我就不會在新的生活中實現我的夢想。
作者:王曉英、邱友輝、吳建瓊、丁曉雄、張高路。
*:閩北**。
生產:簡陽區榮**中心。
一審:金娟麗。
審稿人:林習,王佳敏。
終審:吳淑媛。
投稿郵箱:jyx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