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紅
一
即將到來的 2024 年開始的風向是什麼?
2024年是需求萎縮、供給衝動、預期減弱“三重壓力下穩步推進的一年2024年是維穩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解的一年。 同時,“穩”與“進”、“立”與“破”的辯證關係,是以推動經濟實現有效質的提高和合理的量增長的坐標系為基礎的,將描繪出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
2024年即將結束,好訊息是,12月14日,美聯儲釋放“鴿派”後,全球金融市場指數也有所攀公升。 同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上漲043%,納斯達克指數上漲019%,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026%,國際油價和黃金價格分別上漲超過%。
籠罩在全球金融市場的陰霾正在逐漸消散北京時間12月14日凌晨,美聯儲議息會議決議顯示,聯邦目標利率維持在525%-5.50% 範圍。
據信達分析,美聯儲12月議息會議主要發布兩條資訊:一是**決定落地,期末再次確認加息週期。 雖然美聯儲尚未決定降息時機,但本次會議討論了降息問題,整體訊號已經釋放。 其次,12月的點陣圖顯示明年至少降息三次。 儘管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表示,他不想排除繼續加息的可能性,但投資者並不同意鮑威爾的暗示。
壞訊息是,國際秩序在技術變數影響下的崩潰和重構越來越明顯,地緣政治衝突的加劇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外部市場就是這樣,金融市場短期的和平公升溫背後,其實是大風大浪,只有未雨綢繆,向前邁進,才能應對。
此時,眼睛定在東方。 2024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五個必須”。 第一是“要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硬道理”,中間的三個“必須”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擴大有效需求,齊心協力”,“要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要堅持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壓軸是“要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經濟發展需要物質基礎,發展在任何時候都是硬道理,但新經濟需要科技的“硬(芯)發展”和先進的人文和生態環境。 當前語境強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注重質量和效益,經濟持續全面發展,而不是注重增速擴張和規模擴張,強調追求簡單快速的GDP增長。
二. 二.第二
正如硬(核)發展不變一樣,改變的是生態環境、內外活力、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
在政治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背景下,經濟治理理念也得到了深化和更新。 硬發展旨在推動中國經濟走向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和不可逆轉的“高風險社會”(高技術風險、環境汙染生態紊亂、傳染病、潛在經濟危機、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巨集觀背景下,追求速度和規模的舊模式和舊勢頭已經褪色,幾乎“跑不跑”。
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發展更加注重創新、綠色發展、結構優化、效率提公升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高質量發展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這也是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硬道理”的精髓。
* 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巨集觀經濟政策導向的一致性。 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將非經濟政策納入巨集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考核,加強政策協調,確保同向發揮,形成合力。
在財政政策方面,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適度加強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質量和效益。 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益。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政保障。 合理擴大地方**專項債券作為資本使用範圍。 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援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在貨幣政策方面,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流動資金要保持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和資金數額要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和最高水平相匹配。 要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高效益,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企業、數字經濟的支援力度。 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步適度下降。 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在合理均衡水平。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級預期目標”作為貨幣政策需要瞄準的目標之一。 有市場人士認為,巨集觀調控決策部門可能意識到通縮隱患的風險,未來可能會出台針對性政策。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分析稱,現在說經濟已經觸底還為時過早。 他預計中國將在2024年春季的某個時候大幅調整其政策措施。
2024年,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突出重點,抓緊重點,紮實做好經濟工作。 首先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完善新一流體系,落實製造業關鍵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強化質量支撐和標準引導,提公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人工智慧發展。 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開闢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和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
什麼是新的定性生產力?** 財務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新型優質生產力是技術革命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公升級所孕育的當代先進生產力。
新型質量生產力的有效轉化,需要全面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公升級,建設數字經濟,培育新興產業,鼓勵創新創業,形成融合效應。
同時,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把社會保障網編織得緊緊的,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加快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發展銀髮經濟,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三
那麼,當前的微觀經濟和市場趨勢是什麼?
經濟資料喜憂參半,a**領域繼續與現實**競爭。 全球市場方面,美聯儲釋放“鴿派”後,市場一片歡騰。 有分析認為,美國經濟軟著陸已成為目前華爾街最擁擠的交易,但這可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過去三年投資者的預期,然後被打了一記耳光。
央行公布的金融資料顯示,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0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萬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245萬億元,同比增長198萬億元。
國盛**首席經濟學家熊元分析,11月信貸增速低於預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基本符合預期。 從結構上看,居民短期貸款和按揭貸款明顯低於季節性,企業短期貸款和票據的衝動特徵持續,狹義貨幣增速也跌至歷史低點。
熊元認為,2024年政策總基調為擴張性、刺激性,具體到貨幣端、寬鬆或大方向,短期降準降息的可能性將大幅增加(最快12月)。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2024年中國財政赤字或維持在38%,中國人民銀行降息10個基點,存款準備金率下調75個基點。
然而,貨幣政策目前沒有變動。 12月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與上月持平,已連續四個月保持不變。
12月15日,為維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對沖債券發行、支付等短期因素影響,妥善維持中長期基礎貨幣,人民銀行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500億元、MLF操作1.45萬億元, 利率分別維持不變5%不變。 由於12月6500億元MLF到期,MLF繼續實現“增卷、平價”的延續,淨投資額創年內新高。
對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斌解釋,原因有四:緩解流動性緊張預期,加強貨幣財政政策協調;緩解銀行體系中長期流動性壓力,穩定對實體經濟的支援;銀行間同業存單利率居高不下,遠超MLF利率,銀行機構對MLF的需求明顯增加在效率提公升、防空轉移、穩匯率等多重考慮下,傳統聚合工具空間縮小,MLF等增量續篇成為當前政策選擇。
在溫斌看來,為緩解銀行資產定價下行壓力,將銀行息差和利潤維持在合理水平,化解房地產和地方債風險,讓銀行保持強勢,MLF利率維持不變。
11月經濟資料顯示,中國經濟可能呈現溫和復甦。 據中國平安**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介紹,2024年11月,主要經濟增長資料同比增速基本保持恢復勢頭。 11月份,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均較10月份有所提公升。 考慮到去年同期國內疫情防控政策優化情況,低基數的提公升不容忽視。 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11月社會零和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回落。
據鍾正盛分析,製造業生產持續恢復,投資增速也有所提高。 11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比10月份提高2個百分點;作為主要部分,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較10月份提高15個百分點至6個百分點7%。
不過,房地產投資降幅略有收窄。 11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小幅回公升08個百分點至-105%。據鍾正聲分析,原因有二:一方面,去年同期低基數有支撐,11月房地產投資環比增速弱於2018-2024年同期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了對房企融資政策的支援力度,改善了資金端的邊際改善。
鍾正生指出,11月新增建築面積同比增速達到48%,從負數到正數。 但作為新建房的先行指標,白城地塊成交仍未從趨勢中恢復,商品房庫存持續積累,新開工改善潛力有待觀察。
住戶消費方面,旅遊和服務消費較為強勁,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同比增長25個百分點至10個百分點1%。
同比減少011月CPI(家庭消費**指數)資料的5%,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年11月0%PPI(工業生產者**指數)顯示價格再次走弱。 有市場人士提醒,要防範通貨緊縮隱患。
此時,回望“發展”這個永恆的經濟主題,雖然發展需要經濟基礎,但在AI智慧型大資料時代,一切皆有可能嗎?
根據市場觀點分析,無論處於哪個時期,都不能忽視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只關注經濟增長而忽視質量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風險。 在一定程度上,高質量發展並不完全依靠經濟增長的基礎,而是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經濟增長雖然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基礎,但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如果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可以通過採取適當的巨集觀經濟政策來穩定經濟,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但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顯然是確保經濟穩定,解決民生問題。 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緊密編織的社保網”是經濟基礎的基石,民生保障基礎夯實,發展才能真正“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