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男人用手逗弄乙隻吃蜘蛛的黃蜂,食蜘蛛的黃蜂被惹惱它的手刺痛了。 那人大聲喊道:“哇!他痛苦地彎下腰,臉漲得通紅,握了握被蜇傷的手,但他看起來很開心。 這個人是澳大利亞生物學家塞繆爾·羅蘋遜(Samuel Robinson),他的工作就是被蜇傷。
評論疼痛的博主
如果遇到蜇蟲,一定會第一時間避開,但魯濱遜會抓住蟲子,主動讓自己被蜇,還別忘了拍照記錄自己的“死亡”感受,並上傳到社交**。
2024年,他開始成為社交**上的評論博主,不是關於食物或商品,而是關於痛苦。 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戶上分享了被各種生物蜇傷後的痛苦,並以 0 4 的等級對他進行了評分。 他被不同的生物蜇了數百次,包括蜜蜂、螞蟻、蜈蚣和其他動物,以及金皮樹等植物,據說金皮樹會使人受傷自殺。 儘管他經歷過被蜇傷,但他仍然緊張和害怕,但好奇心驅使他伸出援手。
用疼痛來研究疼痛
羅蘋遜此舉不是為了尋求刺激或滿足網友的好奇心,而是研究疼痛背後的生理機制,為開發有效的止痛藥提供資料。
在他被蜇傷之前,他會做功課,以確保那些刺痛的生物不會殺死他。 他總是帶著許多問題“尋找蜇傷”——不同的動物和植物用什麼毒素來保護自己?這些毒素是如何作用於人體的......
研究不同物種的毒素也將為科學家提供關於生物進化的新思路。
評價疼痛
羅蘋遜分享了美國昆蟲學家賈斯汀·斯密特(Justin Smit)的靈感。
斯密特在一次學習中被須蟻蜇傷,螞蟻毒液引起的咬痛持續了8個小時,也讓他傷口附近的毛髮豎立起來,變得濕潤。 他被這種生物學和化學結合的神奇力量所吸引。 他突然想到,雖然可以通過分析毒液的化學成分來測量蜇傷的程度,但沒有可以測量疼痛的標準。 Smit記錄了自己被各種昆蟲蜇傷的感受,並建立了“Smit蜇傷疼痛指數”來比較被不同昆蟲蜇傷的疼痛。
疼痛是一種主觀感覺,他很難詳細區分它,因此疼痛指數基於四分制,而不是十分制或百分制。 Robinson 的疼痛評分標準也基於 Smit Sting 疼痛指數。
兩個夢尋找痛苦聯動
斯密特曾被數百隻昆蟲蜇傷,還做過讓蜜蜂反覆蜇傷身體25個部位的實驗,然後得出結論,蜜蜂蜇頭、中腳趾尖和上臂最不痛,刺鼻孔、上唇和***最痛。 有時他不是故意被蜇傷的,而是在研究昆蟲時被無意中蜇傷的,這時候,他也會痛罵,但他不忘拿出筆記本,記錄下自己有多痛。 他說他不想要疼痛,只想要資料,而且他的疼痛耐受性並沒有因為他被蜇得更多而變得更高。
2024年2月,斯密特因病去世,享年75歲。 在此之前,羅蘋遜“追逐星空”,並於2024年與Smit共同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螞蟻蜜蜂毒液中的一系列肽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