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頭位於翔安區金海街最南端,是閩南海的乙個香港僑村,至今仍保留著紅磚房、古橋、老榕樹、寺廟、祠堂等歷史文化遺產。
一百年前,它是一艘古老的船隻渡船。 如今,隨著不同型別藝術機構的入駐,為這個古色古香的“最美村”帶來前沿的當代藝術氛圍,奧頭的文化基因不斷被啟用,逐漸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藝術部落。
打造獨一無二的藝術博物館
感受最前沿的藝術潮流
奧頭社群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但有許多具有當代特色的展廳和美術館。 潮光美術館和榮美術館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進潮匡美術館,映入眼簾的是引人注目的潮匡石,石碑上的“潮匡”字樣,是清代名臣蘇廷玉的刻品,出生於鰲頭村,寓意超越、廣闊。
這座美術館的前身是奧頭的“轉型就業基地”,通過設計和改造,華麗地改造成一座集潮匡孝學校圖書館、愛樂樂團展覽廳、展覽活動區、多功能廳於一體的潮光美術館,吸引了小羅合唱團、愛樂樂團等多個藝術團體入駐。
2024年,藝術家陳文玲攜數百件作品重返廈門,在澳頭舉辦“限量無限”展覽,這是潮光美術館的首個主題展。 此後,這裡展出了展示海洋歷史、文化藝術之旅的大型船舶模型展、反映鳥類生物多樣性的廈門地區瀕危野生鳥類、奧頭特色小鎮人文藝術展等。 近日,見證了翔安變遷的翔安建設區20周年主題展也落下帷幕。
在潮光美術館內,還有一座離海最近的圖書館——潮光孝學校圖書館。 牆上的木架上陳列著近萬本書,木頭的香味、書頁的墨水和淡淡的海風在鼻子裡吹拂。 圖書館用書籍鏈結了奧頭社群的藝術、文化和生活,海洋文化書籍是一大特色。
榮美術館因院內有三棵大榕樹而得名,因同音“榮”,蘊含著寬容的寓意。 榮美術館的建築具有中式山水院落的韻味,院內池塘、榕樹、金魚形成對比。 2024年,中國當代書畫家陳春勇落戶澳頭,創辦榮美術館,致力於將其打造成乙個具有現代視野、國際水準的藝術空間。
這座古老的房子已被改造成村莊歷史博物館
振興當地文化
鰲頭村歷史博物館位於懷遠湖畔,原為江家族的乙個小宗門,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因坐西東,是鰲頭社群唯一一座朝東的古民居,又稱“湘東樓”。 主展廳陳列著當代藝術家易軒歷時一年創作的水墨畫——《奧頭人文十二山水》,用水墨藍描繪了奧頭村的歷史。
易軒於2024年第一次來到奧頭,古樸自然的生態環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隨後的十年裡,易軒多次拜訪了來自奧頭的藝術家蘇瑤,對蘇瑤回歸故土、投身創作、熱心農村共建的精神深表讚賞。 2024年,在蘇瑤的推薦下,在翔安區的邀請下,易軒和李麗也開始為奧頭鄉的建設文化建言獻策。 2024年,經過改造,古宅改建為現在的奧頭村歷史博物館。 “我們之所以選擇奧頭,不僅是因為它的鄉村氣息、大規模的文化規劃和發展前景,更是因為我們想在鄉村的慢生活和東方美學的回歸之間找到平衡點。 鰲頭村歷史博物館館長李麗說。
自奧頭村歷史博物館開館以來,策劃了吳一鳴漆器手工藝術展、郭永進玄妙冰花攝影藝術展、身體游牧計畫活動、彩空鼓教學活動等多項特色主題展覽和活動,從多方面打造奧頭“煥發活力的藝術生活綜合體”。 同時,村史館也打造了乙個復合空間,將整個空間打造成乙個整體的“人”藝術。 李力表示,除了展品之外,空間的美學、空間與展品的關係、觀眾的體驗也是村史館振興的重要內容。
部落名片
奧頭社群
奧頭社群四面環湖,房屋和藝術空間散落。 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三海一僑”,即海港、海防、海鮮和僑文化。 目前擁有潮礦美術館、北歐當代藝術中心、榮美術館等13個藝術空間,不定期舉辦公開展覽,開展調研、親子活動、藝術培訓等,是廈門島外海內外藝術文化工作者的聚集地。 同時,奧頭社群還擁有14處文化遺址和1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
記者筆記
小漁村文化愛好者
踏上青石路,漫步在鰲頭,望著波光粼粼的懷遠湖,快節奏的生活彷彿被撕開了呼吸。 異國文化並沒有打破漁村原有的古樸氣質和靜謐的氛圍,反而注入了新鮮的當代藝術文化,讓這個小漁村散發出不一樣的魅力。 古建築與當代藝術在這裡和諧共存,讓傳統文化有了更時尚的表達,讓當代藝術有了更穩固的立足點。 奧投還為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參考樣本。
人物故事
江永泰:連續七年在澳門主持“春晚”
近日,奧頭居民江永泰正忙著籌備新年在奧頭僑鄉舉辦的“春晚”,他在不知不覺中連續經營了7年。 而故事的源頭,要從2024年說起。
鰲頭是閩南著名的僑鄉,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0000多名華僑。2024年,江永泰回到澳門為華僑服務,發現農村的文化生活比較稀缺,“如果有城裡藝術家願意來漁村為人民表演就好了。 2024年,碰巧十幾位藝人組隊從島上到奧頭找江永泰,“我有個主意,這些朋友中有歌手、指揮家、小提琴家,.......”我為什麼不組織他們為居民和歸僑僑眷舉辦一場免費的文藝演出呢?江永太的提議很快得到了朋友的積極響應,他自己也扛起了策劃組織演出的旗號——製作節目單、寫主持人劇本、自掏腰包僱人安裝燈光、音響、舞台布置。 “從那以後,我不知道是誰叫我'總導演',從那以後,這頂帽子就一直戴在頭上,我還是摘不下來。 ”
平台小,資金有限,奧頭僑鄉“春晚”的規模自然無法與央視的“春晚”相提並論,但江永太表示,這是乙個小舞台、大世界的概念,“我們的節目發揮了閩南傳統特色和海外華人文化, 並發掘了一批優秀的節目,如南音表演《走馬》《漁歌曲》《奧頭戀》等,還邀請了歌劇《華僑批判》前來助陣。希望文藝晚會反映華僑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講好僑鄉的歷史人文故事。 2024年起,在市僑聯、翔安區僑聯的支援下,公升級為市僑聯、區僑聯聯合主辦,匯集更多華僑社團藝術作品。
一場公益性的“春晚”,為什麼能讓江永太堅持7年?“這是居民和海外華人的熱情。 江永太表示,網路直播後,觀看次數逐年增加,今年1月22日,中國今日頭條對海外70多個國家進行了全球網路直播,累計觀看次數超過218次4萬。 還有很多華僑踴踴踵跡地加入進來,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中來,蘇兆軍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多次在太平洋海底拍攝,向奧頭村民打招呼。
蘭嵐:介紹北歐當代藝術,見證漁村發展奇蹟
日前,作為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文化嘉年華”的配套活動之一,2023藍夢國際當代藝術展在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展出,來自中國、瑞典、丹麥、挪威、芬蘭等國家的32位藝術家帶來了影象等不同形式的55件作品, 裝置、行為藝術、綜合材料,讓觀眾大飽眼福。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主任蘭蘭,多年來一直與丈夫、藝術家王彤一起致力於北歐藝術教育和文化交流,一路參與並見證了這個海濱漁村的藝術奇蹟。 2024年,剛剛回到廈門的蘭蘭,在未裝修的江小宗舉辦了她的首個國際當代藝術展,名為“海相通,包容共生”。 當時圍觀的人很多,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當代藝術。 “在我們來之前,這個地方的居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踏入藝術博物館。 ”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的前身是一所閒置的學校。 藝術家的到場、接地氣的互動展覽、沙龍講座、公益培訓等紛紛湧入,社群的轉型帶動了城市對外開放的意識。 他們也從未了解到自己逐漸能夠欣賞當代藝術,甚至積極參與志願者活動,鼓勵和支援下一代學習習藝術。
藝術在奧頭的土壤中生長出新的景觀。 蘭嵐說,現在很多居民都會帶著朋友來看展覽,有時他們對作品的講解比工作人員還精彩,“全民普藝的工作要一直做下去,現在我更注重開展公益的社會美育活動, 讓藝術真正滋養人們的生活。 ”
廈門**記者徐樹新 陳東)。